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现代版“约伯的故事”——廖智新书上海签售会举行

作者: 童新媛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3年08月20日 02:40 |
(图:“奥索假肢”新浪微博) (图:“奥索假肢”新浪微博)

她是汶川地震中失去双腿的平凡人;她被称为汶川最美舞者;她于今年参加了中央一套节目《舞出我人生》;她和演员杨志刚是舞台上最佳组合;她是《舞出我人生》舞台上的亚军;也是雅安地震救援第一线的志愿者。

她就是廖智。8月15日和16日,上海书展期间,中南博集天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推出廖智的新书《感谢生命的美意》,她的新书并在上海书城进行签售。在现场,美丽优雅的断腿舞者廖智始终站着与读者见面,她告诉现场记者,现在已完全能像正常人一样舒适、自由地生活。虽然经历了太多磨难,但她说得最多的是感谢。其书《感谢生命的美意》被称为现代版“约伯的故事”。

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双腿、失去女儿、失去婚姻,但之后,这一切的苦难都变成了基督徒廖智前进的动力。后来,她参加《舞出我人生》舞蹈节目挑战身体极限。15、16日,基督徒断腿舞者廖智和读者一起分享了她生命中的三次重创和三次重生。披露了自己从一无所有到重新寻回梦想的经历。她说,“那些曾经试图击垮我的,反而成为生命中至深的感激。”

如今,廖智时刻提醒自己,20斤的假肢,让她每一步都走得比别人沉重,所以更要珍惜每一天。她在书中鼓励年轻人坦诚接纳自我,她说,“我们所能做的最美好而不会虚度光阴的事就是:趁着还有今日,尽心、尽性、尽意、尽力去爱能够遇见的每一个人。”

近日,有记者采访廖智时,廖智再次回顾了地震背后自己鲜为人知的心路细节。汶川地震发生时,廖智所在的楼房整个垮塌。处在废墟中被埋了26个小时,当时廖智处于一种特别茫然的状态,“太快,太不可思议了,会感觉有一点假。 ”她说,但终于明白这不是梦境,是死亡的召唤时,她陷入了绝望和恐惧。那时,她的女儿已经没有回应,身边的人也渐渐失去呼吸,她能清楚地感觉到自己的右腿被钢筋从脚底穿过直刺小腿:“我知道腿肯定是保不住了,处在废墟中央的我被救出去的机会更是渺茫。 ”

但同时,廖智也非常不甘心,她说:“我那年才23岁,我的生命好像没有开始就结束了,没有做过任何一件有意义的事。 ”她陷入了深深的矛盾之中——肢体上的疼痛、绝境中的恐惧、丧亲的悲痛都令她想要快点结束这一切,但对生命的向往、求生的本能,令她仍旧怀有一丝希望,憧憬更加精彩的未来。父亲在废墟旁不离不弃的守候,使她更是不忍心死去,“父母一把年纪,已经失去家,失去孙女,失去一切了,还要让他们承受唯一的女儿也离开的痛苦,实在是不忍心。在那一刻我觉得,为了他们,我也应该撑下去。 ”她开始思考:“如果我出去了,接下来的人生,我要怎么活?我怎么样才能改变我之前完全空白的生命,活得有意义有价值?我活着的时候就像死了一样,我死了之后又重新活过来。”廖智告白说。

谈到地震之后重新站立起来的经历,廖智回忆到,2008年6月20日,距离截肢手术只有37天,自己就开始在病床上练舞。在微电影《鼓舞》中,她扮演电影中的女主角真实再现了她地震后的生活——穿着病号服,在病床上翻来翻去,忍着剧痛完成各种舞蹈动作,练一会儿就汗如雨下。

廖智执拗地忍着病痛练舞,更是在两个月后,成功登台表演舞蹈《鼓舞》。同样因地震被截肢的病友对她说:“谢谢你,让我重新鼓起直面生活的勇气。即便是残疾,也能够好好地活下去。 ”也是在这个时候,她才找到了自己真正的价值——传递正能量,给那些同样遭遇不幸的人带来希望。

后来,廖智决心投身公益,去汉旺小学支教,帮助残疾学生恢复信心;去雅安地震灾区第一线做志愿者,为受灾者送水送食物,安抚他们的恐惧和绝望。遭遇过汶川地震,被埋了26小时的廖智,清楚地知道灾民最需要的是什么。而在公益事业中,她心中曾经的迷茫、对人生的怀疑也都烟消云散了,“我找到了我的价值所在,希望尽我所能,去帮助更多的人。 ”

廖智也在透露,自己最大的愿望是想在上海成立一个非营利性机构,帮助同样遭遇不幸的残疾人,赠送他们假肢的器具,为他们进行就业培训:“经济独立是能够独立生活的根本,我希望能够从本质上帮助他们享受自由的生活。 ”此外,她还想举办假肢舞蹈赛事:“作为一个假肢舞者,舞蹈在绝望中给了我活下去的勇气,深爱着舞蹈的我,也希望同样热爱舞蹈的残疾人,能够通过假肢,完成很棒的舞蹈作品。 ”

在本次新书签售会的现场,有位观众问起廖智接下来的目标,廖智回应说,她有一项计划是服务更多残疾人;其次,她正在着手第二本书,与第一本半自传性的内容不同,这本书中她将带入自己的爱情与婚姻,并盼望对青年人或已婚人士一些可参考的经验;再次,她正在考虑将自己的故事拍成电影,在荧幕上与大家见面。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