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见证:中国医疗史上的特蕾莎修女——林巧稚

作者: 任希文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3年04月24日 00:28 |

1983年4月22日,基督徒林巧稚在北京逝世。她是二十世纪中国著名妇科医生,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她没有举世闻名的创造,也未荣获过国际大奖,她是怀着非凡的爱做平凡的事情,她说:"当你怀着基督的爱去做,就不会觉得每天的工作琐碎、无聊、没出息了"。

林巧稚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她一生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2009年9月14日,她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之一。

林巧稚出生于厦门鼓浪屿一个基督教家庭,1921年林巧稚20岁,她离家到上海一个有教会背景的医学院读书。在那个时代女人是作为男人的附属品,能够外出读书是不敢想象的事情。林巧稚能够这样做,是因为厦门这所城市的发展当时远超于其他地方。

厦门鼓浪屿是厦门东南一个四平方的小岛,鸦片战争前,就有外国宣教士到达这里,岛上有很多教堂也会很多人信教。林家就是虔诚的基督教家庭。父亲早年在新加坡读大学,是一个受现代教育的归侨。林巧稚从小就跟父亲学了一口流利的英语。父亲教给女儿成为一个自强自立的人。林巧稚从小就确立了一个理想:怀着非凡的爱做着平凡的事。

在有基督教背景的协和医学院毕业后,成为医生的林巧稚不仅医术高明,她的医德、医风,奉献精神更是有口皆碑,自她走上工作岗位到临终前夕,心中装着的只有妇女、儿童的安危。

林巧稚看病对穷苦百姓一视同仁,交不起钱的病人,她就免费治疗。她有一个出诊包,包里总放着钱,以便随时接济贫困百姓。新中国成立之后,她在协和医院门诊看病,同样鼓励贫民百姓不要挂她的专家号,可以挂自己的普通号,同样会得到救治。

晚年病重、身体极为衰弱,林巧稚还坚持工作。家人和学生劝她休息,她说:“上帝如果让我继续生存在这个世界上,那么,我存在的场所便是在医院病房,我存在的价值便是治病救人。

她教育妇产科所有的人,救活一个产妇、孕妇,就是救活了两个人。百姓为了感谢她的救命之情,把在林巧稚手里接产出生的孩子起名“念林”、“爱林”、“敬林”、“仰林”等名字,以示对林巧稚的永久纪念。

20世纪上半叶,职业女性崭露头角,却仍备受歧视。协和医院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了女性,也为她们设置了一道不尽人情的门坎:一般医院是8小时工作制,而协和是24小时工作制。因此出来了一个规矩,担任住院医生的女性,一旦结婚自动解聘,女护士如果结婚必须辞职。

老协和医院的管理者坚信,一个女人不可能同时扮演贤妻良母和职业女性两种角色。也许,这既是门坎,也是考验。

坚定的理想和虔诚的信仰,支撑老协和女医护人员以殉道者的姿态,做出常人难以做出的牺牲。她们大多终身未婚,将自己嫁给了医疗事业。她们是中国医疗史上的特蕾莎修女。“万婴之母”林巧稚,就是这样一个代表。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一些著名知识分子纷纷加入共产党。林巧稚对周恩来说,一个诚实的人不能欺骗组织,也不能欺骗自己。她是虔诚的基督徒,入党恐怕不便。周恩来宽慰她不必介意这个问题,在党外一样可以工作。

“文革”中,林巧稚推着四轮车给病人打针送药,清洗便盆,倒痰盂……这些工作她都做得一丝不苟,“文革”结束后,林巧稚已近80岁,体质逐渐衰弱。

1983年春,林巧稚病情恶化,陷入昏迷,她总是断断续续地喊:“快!快!拿产钳来!产钳……”这时护士就随手来一个东西塞在她手里安抚她。4月22日,林巧稚在协和的病床上走向人生终点。遗嘱中,她将个人毕生积蓄3万元人民币捐给医院托儿所,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的大海中。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