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517年马丁·路德在天主教的门前发起宗教改革后,欧洲的教会掀起一股从教会到信徒在信仰上归回圣书的运动。这场运动使得许多人的信仰得到了正确的纠正,每个人都有了阅读和解释圣书的权利,并可以跨越神父和修士的阶级在教会中彼此服事,这可谓是上帝在欧洲兴起的一场属灵的大复习,给主的教会带来了极大的祝福。
然而,这场运动也有伴随而来的副作用,就是在大家一味地追求教义的归正之时,教会因为过度注重真理的教导和对错谬的抵挡,而忽视了信徒属灵生命的建造。这导致信徒可以熟背要理问答,却逐渐失去了属灵的热情,以及使教会陷入了失去活力、变得死气沉沉的光景中。在其中,有些敬虔的基督徒认为这种信仰生活太过压抑,而在私底下发起了“敬虔运动”,就是几位渴慕祷告的人聚集在一起唱诗、流泪祷告。而敬虔主义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是一位欧洲的牧者亲岑多夫,他有句名言讲到:“我宁愿做活异端,不会做死正统。”
而敬虔运动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约翰·卫斯理。他因曾有过被圣灵充满的经历,而深深地感受到被上帝的爱包围。于是,卫斯理极其注重内在生命与圣灵的关系。他认为:“只有内心经历圣灵的大能,有强烈明显悔改的经历,内在与上帝有亲密美好的关系,才是真正敬虔的人。”
我们不禁问:“注重内在生命与上帝的亲密相交重要吗?”答案是肯定的。我们个人的生命需要每天追求经历上帝的同在,才能真实地以上帝为乐,为祂而活。但问题是,当我们只注重内在与上帝的关系,而忽视了真理客观的教导时,就会将信仰变为一种“个人主义式”的信仰,不再重视读经和上帝明确的教导,这样的信仰是十分危险的。
欧洲的敬虔运动对家庭教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当宣教士带着敬虔主义的思想建立起国内的教会时,他们强调复兴是“跪”出来的、只有为主受苦才能得着荣耀、只有内在与主生命的相交才是真正的敬虔。这样的教导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忽略了在祷告、受苦、与主相交之前需要先被真理光照的重要性。加上当时受过教育的人不多,妇女儿童几乎不能识字,以及当时极其缺乏印刷版的圣书,使得信徒只能跪下来祷告,而缺失了认识上帝话语的机会。
这一历史背景导致的结果就是家庭教会的信仰离上帝的道越来越疏远,仅仅追求祷告的内在经历使得信仰的标准变得越来越个人化。比如如果问信徒什么是好的讲道?得到的回答绝不是纯正的真理是好的讲道,而是能让听众哭得稀里哗啦的才是好的讲道。听道的时候也是一样,很多基督徒都喜欢听夫妻关系、生活见证之类的讲道,而一讲到救赎的历史,故事背景、神学教义则马上昏昏欲睡,或者几个人相跟着在听道时去上厕所。
当我们回顾90年代的诗歌时,耳熟能详的大多也是描述个人与主关系的诗歌,比如《最知心的朋友》《感恩的泪》等。这类诗歌的确能唤醒我们内心中对主的情感,使我们流出感恩的泪水。然而,将信仰的标准停留在个人与主的关系上,而非是圣书所启示的标准时,我们的信仰则会逐渐趋向用自己的经历和感受来取代上帝的标准。
记得在一次聚会结束的时候,一位坐在第一排的老姊妹突然站起来宣布说:“昨晚上帝在祷告中告诉我,要我作这间教会的领袖。”这使教会掀起了轩然大波,有的人认为上帝只向敬虔的人显现,所以这位姐妹说得一定是真的;而另一群人却认为教会明明有负责人和其他同工,上帝怎么可能会越过他们而看似矛盾地另外设立一个姊妹作领袖呢?因为没有判断的标准,这件事发生之后使得教会中的信徒各自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有的认为让这位姐妹作领袖是上帝显明的旨意,而有的人认为这是不可轻易相信的个人性的经历。由此,这间教会分裂为了两半。
当信仰个人化的时候,便会使基督徒的生命很容易地陷入自我的喜好当中,而忽视了真理的标准。记得小的时候,教会中的人常喜欢问的是:“假如圣书只能留一卷?你会选择哪卷呢?大家会回答说:“我选择留下诗篇”。“那如果诗篇只留一篇,你会留下哪篇?”回答是:“我会留下第二十三篇。”这就是典型的信仰个人化特征,只在乎自己与主的关系,至于其他可以一概不知。
信仰个人化本身并不是什么错误的教导,可当信仰只有个人化时,会变得迎合罪人堕落的自我本性,并且信仰的个人化会使得教会被边缘化。在我接触过的很多基督徒当中,一部分人认为若是要求他们委身一间固定的教会,是一种对自己的限制。因为他们喜欢来去自由的教会,甚至认为教会可有可无,只要个人信主就能得救。有位信主多年的姐妹无论多少人去叫她,她都不肯去教会。原因是她认为自己在家也可以读经和祷告,并且网上的牧者数不胜数,可以满足自己任何听道的需求,所以她认为根本没有必要去教会。
我们看到,当信仰个人化的时候,教会就成了人的附属品。就是像吃饭的勺子一样,我有需要才用,不想用就随意地放在一边。当他们有需求了才会来教会找牧师,比如孩子要高考了,或者自己要结婚了需要教会给证婚。这样的教会越壮大,培养的越是满足自我的基督徒。当问起一个肢体:“有什么为你祷告的吗?”他们常会说到的是:“为我的身体祷告,为我女儿的婚姻祷告,为我的官司祷告……” 很难听到他们会关心圣书教导的原则,寻求上帝的心意,而是一来教会的首要目的,就是为着满足自己的需要。
对每一位真基督徒而言,他与教会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必定要有的紧密关系,而不是可有可无的松散关系,因为这是上帝命定基督徒健康长进的方式之一。
但是,现代许多教会基本属于聚会型教会,特点是注重聚会,比如培灵会、祷告会、查经会、春节特会等。而有些人则成为了“职业听道人”,到处串教会,跑来跑去,一上午赶两场,以至与人一见面就会问“弟兄,你现在在哪里聚会呀?”我们要注意,他关注的焦点是“聚会”,而对圣职、成员制、主日却没有概念。自己的牧师是谁不重要,哪一天公共敬拜也都可以。有一次我问一位第一次见面的弟兄说:“弟兄啊,你是属于哪间教会的?”他回答说:“我哪里都不属于,我只属于耶稣基督。”
当人试图绕开真理,直接去寻找上帝是危险的;而绕开教会,直接过成圣的生活,也是容易有偏差的。脱离对地方教会的委身,会导致人以自我为中心,无根无基,最终成为属灵的流浪儿。
正如陈佐人牧师曾说:“华人教会只有救恩论,没有教会论。”我们需要思想为何今天家庭教会的影响力越来越衰弱?原因之一是信仰变得越来越个人化,而忽视了耶稣基督设立教会作为祂的群羊最重要的被牧养、保护的蒙恩管道。毫无疑问,一个人生命的改变是在群体生活中发生的,只有一个人归回真道、委身在基督的教会中时,他的生命才能在教会的共同体中健康成长。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