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2日
微信

基督徒如何面对艰难的环境?

作者: 温良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4年10月25日 09:16 |

对温暖巢穴的向往,好像是小鸟的共性。小的时候总是喜欢仰望天空,常常会看见飞翔在空中的麻雀,麻雀虽小,但是在树梢间也有它自己的巢穴。喜鹊、乌鸦、燕子,小的时候这三种鸟总会在我家房角筑巢穴,每每孵出小鸟,发出叽叽喳喳声音的时候,我和小伙伴们总会观察小鸟的爸爸妈妈给小鸟喂食的情况。

小鸟父母总会嘴里会叼着虫子投喂巢穴中的小鸟,随着小鸟一天天的长大,小鸟父母飞来飞去的频次也逐渐变高。当然,直到小鸟全部长大,就都飞走了。冬去春来,第二年又会在房角上演同样的画面。

不知道是去年的小鸟长大了变成了父母,也不知依然是去年的小鸟父母。但是望着巢穴中的小鸟,我总在想,它们是否也曾渴望不要长大,一直生活在衣食无忧的环境中呢?

从幼稚到成熟、从成熟到衰老、从衰老到凋零,这就是生命的循环,没有人能改变和逃脱。

曾几何时,我也多么希望自己可以一直住在父母为我筑成的巢穴中不愿离开。

小的时候,只管上学读书,也许会为自己的成绩而担心,但是并不影响青春开心的底色。现在想来,青春之所以快乐,是因为父母为自己扛起了外面的风雨。如今呢?已到而立之年,生活的压力,父母的衰老,事奉的难处等等现实问题,都如同一道道不可逾越的高山摆在面前,想逃避却逃避不掉,想跨越却身单力薄。

看着天空中飞过的小鸟,不自觉的想到经上的一句话:“耶和华遇见他在旷野荒凉野兽吼叫之地,就环绕他,看顾他,保护他,如同保护眼中的瞳人。又如鹰搅动巢窝,在雏鹰以上两翅扇展,接取雏鹰,背在两翼之上。这样,耶和华独自引导他,并无外邦神与他同在。”

人生何尝不是一个茫茫旷野呢?想到雅各的一生时,他曾给自己评价说:“又苦又短”,这何尝不是你我人生真实的写照。雅各虽然得母亲的喜爱,但是母亲临终前他却未再见一面;他虽然善于算计,但是却落入拉班的手下;十四个寒暑为他人牧放羊群,不得吃、不得睡是常有的事;所爱之妻过早的离开人世、所爱的儿子在晚年也不知所踪......

一桩桩、一件件,哪一件是顺利的呢?

教会有一个姊妹,年长我十岁左右,前两年第一个孩子因病离开了世界,这种痛苦我无法感同身受,只见他夫妻俩整天郁郁寡欢,最终走到了离婚的边缘;出车祸而离开的阿姨,因为脑出血突然离世的弟兄,每个人的身影仿佛依然在眼前,但是故人却已经永远的离开。

虽然知道他们到上帝那里好的无比,但是活着的人却要承担失去的痛苦。

为何?难道就像世人说的“上帝已死”“上帝不再爱人吗?”

断然不是,上帝不仅仅永远活着,而且祂的爱更加的深远、悠长。

“如鹰搅动巢窝,在雏鹰以上两翅扇展,接取雏鹰,背在两翼之上”,这句话已经将上帝之爱与人生的境遇详尽的表达出来了。

当安逸的环境被打破,这本身是上帝爱的训练,只为让我们学会飞翔,活成原本的生命。虽然我们并不喜欢被搅动,但是因为因为爱的缘故,我们却不得不经历这些。虽然我们在被搅动的时候,会经历恐惧和担忧,但是要相信上帝总会为我们托住最后的底线。

一站又一站,一关又一关。

站站都有学习的功课,关关皆有流泪流血的痛苦。但是上帝的目的乃是要在每一个环境中拆毁我们从肉体而来的感受,建立属灵真实的生命。正如昔日的以色列人浩浩荡荡的从从埃及地走出来,从外在的角度看,他们妇孺老幼、携家带口的逃离埃及,必然混乱不堪。但是经历四十年的旷野训练,他们就成为了一个整齐的耶和华的军队。

四十年的旷野道路并不白白度过,白天云柱的引导,晚上火柱的看顾,都显示出天父精心的雕琢与塑造之工。

我们呢?人生一波又一波的艰难和挑战。刚刚感觉自己可以稍微放松,下一个难处又来。

这不是上帝恶意的苦待,乃是精心的设计,为的是让我们的生命更像神儿子的样子。

我们常常会谈到十字架,我们也认识十字架的道路,但是现实中我们却很少有人愿意走上十字架的道路。没有十字架的真实雕刻,就不会有崭新的生命迸发出来,没有十字架的剥夺与舍弃,就不会有耶稣基督的荣美。

曾几何时,我们都被世俗虚假的外表所蒙蔽,早已忘记真实的美好是什么。我们被金钱、物质、名利等等所诱惑,而忘记真实的美好乃是生命里面的诚实、敬虔、谦卑,这些属灵的美好品质才能存到永恒,也唯有这些属灵的品质才是上帝愿意我们拥有的。

有的人生命的屏障在轮椅上,一生无法摆脱轮椅;有的人生命的屏障在心里上,一生无法获得灵魂的自由。试问:“在轮椅上的人,就一定比四肢健全的人痛苦吗?”,我想虽然他行为不便,但是依然可以获得丰盈的生命,正如我们所熟知的尼克胡哲。

禁锢我们的永远不是环境,乃是我们对上帝的信心。正如保罗说:“我知道怎样处卑贱,也知道怎样处丰富;或饱足,或饥饿;或有余,或缺乏,随事随在,我都得了秘诀。 我靠着那加给我力量的,凡事都能做。”

这一生或许最要改变的往往不是环境,而是对上帝的信心,因为一切都在祂的手中,我们何惧只有?

图片来源(Image Credit)Edwin Andrade via unsplash.com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