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世界名画欣赏:医生与病人

作者: 蒙允转载 荒原星语 | 来源:基督时报蒙允转载 | 2024年07月22日 09:17 |

d2mkx7nazgsvnbss7o.png
Michelangelo Buonarroti

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是意大利画家一位极致自由洒脱的艺术家,一位跳脱常规的天才。他1593年到1610年间活跃于罗马、那不勒斯、热那亚 、马耳他和西西里。虽然卡拉瓦乔在世时声名显赫,死后的几个世纪里却被人们完全遗忘了,只是在20世纪的最近几十年才被重新发现。尽管他影响了风格主义衰亡后几乎所有的艺术风格,但对新兴的巴洛克艺术才是真正影响深远的。

NO.01.画家生平

米开朗基罗·梅里西·达·卡拉瓦乔(意大利语: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1571年9月29日—1610年7月18日),他小时候在米兰和卡拉瓦乔村长大,据说也算出身于低阶贵族。6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和祖父在同一天被瘟疫夺走了生命。大约13岁的时候,他成为了当地画家西蒙·彼得扎诺的学徒,也是在这个时期打下了一些基础,如准备画布,混合颜料,学习透视技法和绘画比例等。他在静物画方面明显天赋异禀,可能也是在和彼得扎诺学艺期间受到了莱昂纳多·达芬奇以及乔尔乔内和提香等来自意大利北部的16世纪伟大画家的影响。

NO.02.画作解析

d2mky2oovuc3sxalpg.png
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
-the calling of st matthew
作品尺寸|322x340
作品年代|1599-1600
作品材质|布面油画 oil on canvas
现收藏于|罗马路易吉·德佛朗西斯教堂

d2mkyq22v80cvq25po.png

这幅画作《召唤税吏马太》是画家卡拉瓦乔创作于1599至1600年间的一幅油画。使徒马太的形象刻画得非常成功,给人以真诚,厚道的感觉。正如经上所说他做过农民,手脚粗壮,神情憨厚,是耶稣需召唤的“能认识自己职业是被唾弃的人”

d2mkz6d77ov2pi8kop.png

隔在耶稣和马太之间的青年士兵,转过身体,警觉地望着这两个不速之客,似乎又在观察来人。戴着羽毛帽子的青年也惊异地看着耶稣,而马太右边两人则低头点钱,不作理会。这些处理构成了强烈的戏剧性冲突,加强了人物关系的节奏感,使画面更耐人寻味、让人捉摸。这些就是卡拉瓦乔艺术的成功之处。

NO.03.画作背景

d2ml0u78mdam757dbx.png
This st. Matthew and the Angel

画面中年轻的天使显身在马太身边,告诉他今后的好事,请他拿笔记下,告诉他:“你要离开本地、本族,往我所指示的地方去,赐福给你。”马太在惊喜中拿笔边听边记录,将善有善报的宗旨传神的表达了出来。

本画背景出自“税吏马太被召”的故事。在呼召的过程中,针对法利赛人的质问:“你们的老师为什么同税吏和罪人一起进食呢?”耶稣听见了,就说“不是健康的人需要医生,而是有病人。”(参太9:9-13)。

NO.04.画作意义

d2ml1qm2dv8u5oguk7.png
《圣马太殉难》是卡拉瓦乔为路易吉·德佛朗西斯教堂绘制的三幅宗教画(《召唤马太》《圣马太太与天使》《马太殉难》)的最后一幅,创作于1599至1600年间。卡拉瓦乔的这幅画,用对角线交叉布置构成画面结构,加强了人物形象的光照和阴暗对比中,使得场景中有关人物的造型极具动感和惊人的戏剧效果。

当耶稣正与税吏和罪人一起吃饭,法利赛人看见后质问他的弟子,为什么他们的老师和税吏、罪人一起吃饭。耶稣听见了他们的话,就说:“不是健康的人需要医生,而是有病的人。你们去研究一下:‘我喜欢仁爱胜过祭献‘是什么意思;我不是来召义人,而是来召罪人。”

“仁爱胜过祭献”。耶稣引用了旧约“我喜爱良善,不喜爱祭祀”的话(何6:6),强调祂更看重人们心中的仁爱和善行,而不是单纯的宗教仪式和祭献行为。这表明祂关注人们的内心和行为,而不是表面的宗教活动。关注的是人们有一颗真挚而悔改的心,而非一种“外表化的信仰”。

由此说明耶稣来到世上的目的不是为了召唤那些自认为义的人,而是为了帮助那些被认为是罪人和需要帮助的人。他的使命是拯救和医治那些在精神上和道德上有需要的人。

法利赛人代表的是一种自义的态度,他们认为遵守宗教律法和仪式是最重要的。耶稣批评这种观点,强调真正的义是出自慈悲和仁爱之心。

这段话的核心要义在于强调,内心的慈悲和仁爱在至高者的眼中比外在的礼仪形式更为重要。它挑战了当时宗教上层人士过分注重律法和祭献的态度,并提醒跟随他的人,真正的信仰体现在对他人的慈悲和仁爱上。

今天,耶稣仍然邀请我们关注社会中的弱势群体,呼吁人们体现出对他人的同情和帮助。祂提醒我们,信仰不仅仅是参加信仰仪式,还包括实际的善行和慈爱。对现代信仰实践提出了挑战,促使我们团体和个人反思他们的信仰是否真正体现了对人的关爱和帮助。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