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4日
微信

基督徒更需要无目的阅读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4年10月28日 09:04 |

当下基督徒阅读的最流行现象大概是阅读目的性太强。他们认为自己是基督徒,因此只能阅读灵修书籍、神学书籍、教义书籍等。基督徒只能读基督徒的书。这样就会造成一个负面效果。就好像一个人听说排骨能补钙,因此天天吃排骨,听说胡萝卜有利于视觉,就只吃胡萝卜。人需要全面的营养,因此不能只吃一种食物。如果只吃一种食物,我们就会营养不良。

同样,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如果只读一种书,那么我们的精神营养就会不良,造成我们的生命不能健康成长。只读一种书,就像我们只接受一种信息,会造成信息茧房。如果总是接受一种信息,那我们的思维和思考模式就会被固化。如果我们接受的信息总是告诉我们世界坏透了,它一无是处,到处都是邪恶苦难,那我们就会天然的认为今天的世界就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世界,我们甚至不愿意出门,不愿意和人交流,因为世界太危险了。因此,单一的信息,会塑造我们的观念。形成单一的思维模式。

因此,我们需要更加丰富的了解世界,获取更多的信息,这样才能让我们从单一信息茧房中走出,形成自己独立的判断。

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了解的越多,越能做出全面的判断。盲人摸象的故事,就颇能说明这个问题。因为大家对大象都没有全面的认知,他们所知道的信息并不能让他们拼凑出一个完整的大象形象。当他们摸到大象耳朵的时候,说大象就像蒲扇,摸到腿时,说大象像一根柱子。这就是那句古诗形容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我们走出来,看到全貌之后,才能判断我们接受到的信息。

阅读的时候,我们既需要目的性阅读,也需要无目的性阅读。

目的性阅读,当然是指基督徒阅读自己信仰方面的书籍,包括灵修、教义等作品。这些书籍能为我们提供不同的灵修视角,告诉我们一些不同的灵修理念和观点,为我们提供更加丰富的属灵养分。教义方面的书,可以让我们更加深刻的了解教义背后的深层含义,以及教义所产生的神学背景。

但是,在我们接受的属灵信息中,我们必须要判断我们所接受的信息,他们是不是属于异端,是不是正统教义,这些信息的判断都是需要更多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的获得,显然需要我们偏离属灵目的的阅读,而进入更广泛的阅读。

广泛的阅读,不需要我们抱着什么目的,历史、社会、文学等方面的书籍,我们尽管阅读,不要抱着我们一定要从阅读中获得什么信息的负担。因为如果我们带着这样的负担,就会影响我们的阅读效果。在一开始的时候,带着很强的目的性,就会使我们的眼界缩窄,自动过滤掉目的之外的信息。

阅读的时候,我们只管沉浸在书的故事中,沉浸在书为我们提供的历史场景中。在这些信息中,有很多是我们看来对信仰没有什么作用的,但是当我们接受的这些“无用”信息多了,自然就能展现耶稣福音传播的背景,或者教义产生的特定背景了。我们也能判断我听到的那些关于世界的信息了。

当我们看到有人告诉我们,一个基督徒要虔诚,要把一切都奉献给教会,包括你的财产、时间和家庭,甚至为了表达虔诚还出现了极端自虐的倾向,在教会公开鞭打自己。如果我们阅读过阿德勒的《超越自卑》,就会看到同样的案例。书中的那个故事主角,因为在成长过程中,始终得不到家庭的重视,家庭的注意力总是偏向更加优秀的哥哥,因此他内心失去平衡,总是寻找机会证明自己,让别人重视自己的事情。那么在教会里,他的虔诚受到大家关注的时候,他内心的失衡终于寻找到突破口,为了获得更多的注意力,也就不难理解他的极端行径了。

当我们看到经文“你们看那天上的飞鸟,也不种,也不收,也不积蓄在仓里,你们的天父尚且养活它。你们不比飞鸟贵重得多吗? ”应该怎样理解呢?当然传统解读成上帝为我们预备一切。这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只这样解读,就显得太空洞了。无法和当下的社会产生关联。放眼社会,我们会发现今天的断亲潮、不婚主义和月光族,都是这段经文的反映。大家不再像传统社会的人那样,从传统的社会结构中获取资源,然后再积攒资源,以备将来的苦难。今天我们的生产力和社会发展,已经能克服苦难带来的后果,正是如此我们才能对未来产生信心。正是对未来的信心,让我们不积蓄在仓里,仍然能生活的很好。耶稣在主祷文里说,“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上帝的旨意就是契约精神,当社会发展越来越契约化的时候,我们就能对未来产生良好的预期了。这才是“不积蓄在仓里”,也能很好生活的基础。

目的性阅读和无目的性阅读,是相辅相成的,他们共同补充了我们关于上帝创造的世界知识,这也能让我们更加全面看待问题。

图片来源:鹈鹂 夏 from Pixabay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