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今日教会须知:从苦难模式的转变谈 当下年轻人需要的是倾听,而非建议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4年02月20日 10:01 |

我有一次陪一个不信耶稣的朋友去教会,恰好赶上了青年团契的迎新活动。面对新人,他们采取了二对一的模式,上来就开始讲世界的堕落,耶稣的拯救。整个过程大概半小时左右,没有容得下我朋友问一个问题。在讲解整个基督教救恩的过程之后,我朋友得以说话的机会。他说了自己的困惑,说了自己的生活中的焦虑,以及工作上的瓶颈,面对这些问题他得到的回答是“你只有进入耶稣,进入救恩才能解决。”这句话几乎成为解决人类困难的万能钥匙,不论什么难题,只要是一个不信耶稣的人,他们都是这样回答。

然而,对于一个信了耶稣,在教会里聚会的人,遇到同样的问题又能得到怎样的回答呢?显然同样是千篇一律,“你的问题是和上帝的关系出现了危机。你多久没有读经祷告了?你多久没有来到上帝面前承认自己的罪了?你多久没有悔改了?”

在教会里,我们不愿倾听他人的倾诉,很多时候没有耐心听完对方内心的不快。就像一个没有耐心的医生,在听完患者的开头两句之后,不愿详细询问,直接开了处方。把患者的问题交给了医院药房的药丸。至于能否治疗这位患者的疾病,则不再他考虑的范围之内。他只想着这一天能尽可能多地接诊病人,他自己对数量有着热心的追求,却牺牲了病人的疾病。

我们的教会有时候就像那个只追求数量,而忽略患者疾病的医生一样。我们对教会的发展,有着极大的热心,但是这种发展同样集中在教会的规模上,有多少人聚会,每个月发展了多少信徒,至于这些信徒的个人状况,他们不愿倾听不愿了解。他们只愿意面对黑压压的信徒,开口慷慨激昂地讲解圣经,而不想留下来倾听一个信徒内心的焦虑和痛苦。

传统这种模式面对过去那个物质贫乏,灾难频仍的时代尚且有效。因为那个时代的苦难,生存成为每个人关注的焦点。他们的最大痛苦就是生存的危机,生病了无法医治,自然灾害面前没有饮食温暖的保障。这种状态下所产生的教义,就是以胜过苦难为核心。苦难与教义的契合,让人们不用花费太多精力就能接受教义。因此,那个时代不需要倾听,因为每个人的状态都一样,都需要教义来解决苦难,来解释苦难。

今天不一样了。苦难已经成为记忆深处的桥段,甚至你不通过回忆或者影视作品,就不知道过去的苦难是什么样子的。今天的生活也有苦难,只是这个苦难更多呈现个体性,更多呈现暂时的特征。有的人创业失败了,欠了很多钱,他内心痛苦,对于自己的家庭和个人事业来说,是一次巨大的打击,在他的生命中对他来说这是一种苦难。有的人婚姻破裂了,他深爱的人突然背叛了他,或者因为某种不适合而离他而去。他觉得自己的感情受到了打击,对他来说是一种苦难。有的人因为考试失败,有的人因为求职受阻,有的人因为职场受到了不公平待遇,这些在他们看来的苦难,和过去那个不断经历自然灾难、社会动乱、瘟疫侵袭的时代相比,只能算是人生路上的一个小坎坷。这些灾难都是个人生命历程中的经历,他不是一个时代的群体记忆。所以说,现在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苦难,不再是共同的苦难。

既然如此,今天也就不再存在一个能回应所有苦难的万能方法,过去依靠一个大一统的模式,依靠传讲一套不变的教义体系,就能回应大家内心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今天按照克尔凯郭尔的话来说是“客观真理”和“主观真理”共存的时代。主观真理是每一个人的生命体验,他对个人来说是真切的,是影响这个人生命的“真实”事件。但是与客观真理不同,主观真理又是不同的,没有统一和不可预期的。客观真理也就是自然规律,这些到任何一个地方,在任何一个时间中,都可以重复,但是主观的个人体验不同,他只针对个人才有效。但是这种体验一旦发生在个人生命中,它同客观的自然规律一样,都是真实存在的。

今天的时代,虽然同样有着统一的社会规则,但是这一规则之下却是每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着自己的生活,有着自己的思想,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焦虑和苦恼。在这样一个时代,我们传统的传福音方式是该考虑一下变革了。

“不要给年轻人太多的建议!”这是这个时代年轻人对传统的“说不”。因为所有给年轻人的“建议”都是基于传统经验,这些建议对于年轻人来说已经不适合,不能回应他们自己个性的生命体验。

既然不要太多建议,那么他们需要的是什么呢?他们也许更需要倾听者。越来越多的个性,越来越自我张扬的处境之下,大家都没有时间和耐心去听对方的诉说,今天的时代准确地说应该是缺乏倾听者的时代。每个人都急于表达自我,而没有多少人愿意安静下来,倾听他人的来表达。

这个时代里,教会和那些想传耶稣福音的基督徒,不妨停下来,倾听他人的诉说。不论他们是信徒还是非信徒,他们都需要倾听者。他们不需要那种高高在上的说教和建议,他们需要的能坐下来听他们诉说的倾听者,是能回应他们焦虑的建议。

教会不妨放下自己过去那种高高在上的、得胜于世界的心态,不妨停下脚步,听听身边人的心声,和他们平等有效地交流!




可透过邮箱与作者联系交流:lidaonansir@163.com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