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张西平:利玛窦与中西文化交流

作者: | 来源:贵州都市报 | 2011年12月29日 01:46 |

作为面向社会的公益讲座,知行讲坛每月都会邀请一位讲席,作为12个小时的演讲。第十八期的知行讲坛,邀请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张西平教授,讲述明清时期中西方文化交流成果。

张西平,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博导,亚非学院院长,北京外国语大学中国海外汉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中文学院副院长等职。主要从事明清中西文化交流史、中国基督教史、西方汉学史、世界汉语教育史研究,汉语国际传播战略研究。


利玛窦:中西文化交流奠基人

1582年8月和罗明坚一起从澳门来到了肇庆,成为最早长期居住在中国内地的传教士。当1588年罗明坚从澳门登船返回罗马后,利玛窦就成了耶稣会在中国的旗手和领航人。

最初,利玛窦是剃光头发穿上僧袍,以“和尚”的身份在进入中国。但在他的朋友瞿太素的劝告下脱下僧袍,换上儒装,戴上儒冠时,他的“合儒易佛”的传教路线已基本确定,同时,向北京进军也成为他在中国的战略性目标。

利玛窦先后两次进京,受到万历皇帝的赏识,在华期间,他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利玛窦到中国的第一件事就是编著字典,这也是汉语拼音的起源。中国古代是采用用字读字的方法,即用一个相当于声母的字和一个韵母的字,两个字拼出第三个字的读音。利玛窦来到中国后,用罗马文对照汉子,编写了第一部中欧文字对照字典。

其次,利玛窦与明末著名的数学家、科学家、政治家徐光启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这本书不但将几何知识介绍到中国,更重要的是开阔了中国传统逻辑思维的方式。

利玛窦到达中国时,正是世界上大航海时代,对世界各大洲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利玛窦曾向万历皇帝献出一张世界地图,这是中国的第一张世界地图,中国人也第一次直观地了解世界。

利玛窦在中国期间,共著有23部作品,其中10多部被选入四库全书。并且,多部著作被翻译成西方语言,拉开欧洲汉学热潮的帷幕。

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第一人,利玛窦把欧洲的思想、技术、文化传入中国,这也是中西方文化第一次平等、和平交流的蜜月期。

汤若望:顺治皇帝的“玛法”

汤若望是德国莱茵河畔的耶稣会士,在明清鼎革之际留在了北京,他亲眼目睹了中国王朝的重大变革,在一个月中看到了三个王朝的更替,最终,成功地获得了顺治皇帝的宠爱和尊敬。

清军刚入关,脚跟未完全站稳,它需要尽可能团结各方面的力量。而如天文历法这样事关全局的大事,作为新政权的清王朝是很在意的。在与大统历和回回历的竞争中,汤若望的西洋历计算获得了胜利。1644年9月1日,在古观象台就日食的预测,汤若望的西洋历和大统历、回回历展开了较量,结果回回历差了一个时辰,大统历差了半个食面,而只有汤若望的西洋历计算分秒不差。

从此,汤若望受到了顺治帝的重用,成为在中国历史上担任官衔最高的欧洲人之一。并且顺治帝对汤若望一家三代都封了官,这也是唯一一位西方人获此殊荣。

南怀仁:康熙近臣

南怀仁是比利时传教士,1659年随卫匡国来华,入华后先在陕西传教,后因汤若望年迈,汤若望1660年(顺治十七年)2月26日向顺治皇帝推荐了南怀仁,希望他来钦天监协助自己工作,1660年5月9日,南怀仁奉诏进京,开始了他在北京的生活。

康熙掌权后,进行了3次天文比试,南怀仁都赢过回回历,从此回回历彻底退出中国,全面采用西洋历。并且,钦天监由此都由西方人掌握,直到晚清。

在康熙朝最大的三件事:平三番;统一台湾;抗击沙俄侵略中,南怀仁都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他向康熙进献了红衣大炮。正是南怀仁的努力,天主教在中国有了黄金传教的24年。

中西方文化的交往

除了科学、技术的交流,艺术也是中西方交流的重要内容。西方音乐的五线谱、写实的绘画技巧,都为中国传统艺术增添了新的生命力。

而同时,中国文化也通过传教士在明清年间向西方输出。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谈到基督教传教士在中西文化交流的作用时说,这些传教士站在中西文化的双行线上,一方面他们把西方文化介绍给中国,另一方面,他们把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明清之际的中西文化交流史的魅力就在,它是在一个世界范围内讨论着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

当今中西方文化交流现状

张西平教授认为,欧洲按照自己的历史进程成长,400年间消化了各种问题。而清朝末年,中国被鸦片战争打开国门,被迫拖进现代化,打破了自然成长规律。近百年来,与世界的交往中,哪怕如今中国人已经遍及全球,但仍极其缺乏了解外国文化的人。真正的文化觉醒,是要抖掉晚清时期的自卑心理,恢复宽容平和的文化心态。

同时,在对外宣传中,依然按照国内宣传模式,带有过多的热闹和政治色彩,缺乏民间渠道的和风细雨的手段,显得简单粗暴,很容易引起反感。中国人应该学会以更包容、更平和的态度学习不同的文化,以当地人能够接受、了解的方式传达中华文化。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