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洛桑运动:印度基督教少数群体的历史观

作者: 译者:S.I.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2年07月20日 12:28 |

印度以其多样性、多元化文化和精神信仰而闻名。但是,我们最近看到印度教徒和穆斯林之间发生的数起宗教暴力事件,而且在过去20年里,印度也发生了针对锡克教徒和基督徒的重大暴力事件。

一直以来,这个国家的多样性和固有模式都是防范暴力广泛蔓延的壁垒。

但自从1990年代以来,目前在中央执政的以印度教徒占多数的印度人民党(BJP)及其意识形态源头国民志愿服务团(Rasthtriya Swayamsevak Sangh)提倡两项原则,导致针对非印度教徒的歧视和印度种姓制度。

印度人民党和国民志愿服务团所提倡的第一个理念为,他们对于印度教民族主义(Hindu Rashtra)之想象的统一性和符合性。印度教民族主义通常被错误地称之为将印度教信仰的信徒置于首要位置,将非印度教信徒置于二等公民的位置。

国民志愿服务团还提倡印度教徒主义(Hindutva),这是对被称之为印度教信仰传统的政治理解,基于《摩奴法论》(Manusmriti)的原则。

《摩奴法论》这部古老法典的核心是相信男性婆罗门的至尊,以及其他在他们之下人类的固有不平等地位,按出生分为特定的种姓、职业,当然也包括性别,这些构成了印度种姓制度的基础。

现代印度之形成

现在,印度作为一个世俗民主国家的形成是个了不起的成就。刚刚经历两次大战,世界已经厌倦了冲突和战争。

通过政治谈判,实现了权力从英国到印度的相对顺利的转移,尽管受到印度次大陆被分割为巴基斯坦和印度两个国家而引发的暴力事件的影响。

很快,新成立的印度政府开始着手编写宪法,由当时最杰出的法律人士阿姆倍伽尔(Dr. B.R. Ambedkar)领导制宪会议。提交的草案经过成员们的辩论,逐条逐条完成。

制宪会议的辩论是详细且系统性的,在作出决定之前,有争议的问题进行了详尽的讨论。

最重要的辩论之一为宗教自由,这在制宪会议的记录中有记载。创始成员们根据宗教自治的需要和对社会正义的承诺讨论了这个问题,同时牢记宗教自由和有序政府必须齐头并进。

制宪会议坚决主张建立一个世俗而非宗教性的国家,给予每个人以宗教自由。

印度宪法第25条作如下规定:

1. 在遵守公共秩序、道德和健康以及本部分其他规定的前提下,所有人都平等地享有良心自由和自由信奉、实践和宣传宗教的权利。

2. 本条不影响任何现行法律的实施,亦不妨碍国家制定任何法律…管理或限制可能与宗教活动有关的任何经济、金融、政治或其他世俗活动。

印度宪法将宗教置于邦政府和联邦政府之下。各邦可以制定法律,但若它们之间产生冲突,则以中央法律为准;因此,所有涉及宗教的邦立法都必须得总统同意方能成为法律。

但是,目前尚未有关于宗教转换的中央法律。印度人民党的思想家们反对世俗宪法,还在该党的机关报纸《组织者》(The Organiser)上对其进行了非常严厉的批评。他们宣称,真正的印度宪法是《摩奴法论》。

社区暴力的兴起

印度诞生于沉浸在印巴分治造成的宗派暴力中,印度东部和西部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被组成为一个名叫巴基斯坦的国家,后来这个国家又分裂为西部的巴基斯坦和东部的孟加拉国。

暴力给国家的心理层面带来了深深的伤痕。但是,在印度共和国早期的几十年中,政治领导人专注于国家建设、经济和农业自给自足,而且尽管与巴基斯坦发生了两次战争、与中国发生了一次战争,但还是可以提供部分平衡和前瞻性领导。

贾瓦哈拉尔·尼赫鲁领导下的印度还被视作饱受纷争蹂躏的20世纪的道德楷模。

climsctjj51mrrchff.jpg
图源:English Wikipedia by MasalaiMasalaiMasalai (CC BY-SA 3.0)

然而,部分被称之为法西斯主义的印度教徒主义项目的种子在20世纪早期播下,在70和80年代开始发芽。1984年,印度人民党赢得了它在议会中的第一个席位,只有两位议员。

但到了1989年,在时任党主席阿德瓦尼(L.K.Advani)于全国范围内开展一场暴风雨式路演活动后,这个数字升至85,还由此引发了社区暴力。

这场运动掀起一股浪潮,最终导致巴布里清真寺(Babri masjid)于1996年被拆毁,有说法称这座圣殿建立在印度北部与尼泊尔接壤的北方邦阿约提亚神明罗摩(Ram)的出生地上面。

该党的选举运势从未衰减过,在543个议会总议席中稳步上升至目前的303个。在2004年和2009年大选中,联合政府由印度国民大会党领导,但到了2014年,现任总理纳伦德拉·莫迪在社交媒体大肆炒作竞选的情况下顺利上台,还在2019年获得连任。

全国各地都发生了多起反少数人群的动乱,特别是在印度人民党统治的邦内。2007年,印度人民党与印度南部卡纳塔克邦的人民民主党(世俗)组建联合政府。

这一发展引发了涟漪,因为印度人民党的选举力量一直都在印度语的中心地带,即印度北部和西部。南部在文化上与印度其他地区不相同,由于其多样性,即语言和人群在种族上更像是达罗毗荼(语)人,因此抵挡了北方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浪潮。

历史上,与半岛两侧其他国家的海运、贸易和政治联系创造了一个更为平等的社会,有着更高社会经济成就和更多受教育机会,因为与印度其他地区相比,除了沿海城市和政治首府之外,当地人和传教士在殖民时期开办了大量学校和学院。

多元印度中的基督教少数人群

印度多样性体现在该国一大批宗教、语言、文化、音乐、艺术、建筑、文学、舞蹈、雕塑、冶金、纺织品和食物上面。

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是在他们创立后不几年就到达印度海岸的。在早期几个世纪里,帕西人、犹太人、来自叙利亚的东正教基督徒,以及穆斯林抵达南印度海岸,在那里永久和平定居,繁衍生息。

全国各地的地方信仰传统和信仰体系随处可见,甚至在婆罗门学者成功说服强大君王和他们国家并在前殖民时期的政治、宗教、社会、文化和语言领域取得优势之前,佛教和耆那教都是最广泛的遵循传统。

1498年,葡萄牙人的到来掀起一系列缓慢但灾难性的事件。接着他们的是前来贸易的荷兰人、英国人和法国人。

最终,英国人获得政治优势,在接近两个世纪里成为广大土地的统治者。1947年,英国人的统治宣告结束。

100多年来,英国人一直反对宗教工作,只在后期才给传教士一些支持,而葡萄牙人却在他们牢牢扎根下来的两个海岸上积极推广天主教信仰。

葡萄牙人之后的影响继续存在着,还以西海岸的果阿为基地,直至1961年。在尼赫鲁多年的外交努力和当地人民的斗争下,印度政府终于使用武力进行驱逐并接管这片领土。根据2011年的人口普查,果阿依然有约25%的人口为基督徒。

世界基督教数据库(World Christian Database)显示,印度人口在2020年有73%为印度教徒、14%为穆斯林,还有5%为基督徒。基督徒人口比2011年的2%有了增长。

印度各地存在大量边缘化群体,包括约8%的被正式称之为“表列部落”(Scheduled Tribes)的原住民人口,和约18%的尽管分布不均、现在也被称之为达利特的“表列种姓”(Scheduled Castes)

亲印度教徒主义的政府没有安全感,因为很多表列种姓已经皈依基督教,八个邦有反宗教转换法,但很多还在最高法院接受挑战。

由于穆斯林和基督徒的人数相当之多,他们担心这些阶层不太可能支持印度教徒主义的政治项目。

也因此,他们把穆斯林作为牛肉交易和消费的目标,或是作为“恐怖分子”。基督徒则被诬陷通过“欺诈和引诱”强行改变人们的信仰而遭受攻击。

climt2cmn4729qf1w1.jpg
图源:All India Christian Council

再思考基督徒见证

印度基督徒因为在教育、医疗和服务残疾人、老年人和社会弱势群体方面的工作而知名,也因此享有很多美誉。

但是,在另一个层面上,种姓、阶级、教派、财产问题,以及教会中针对妇女的性别暴力的负面影响,损害到基督徒的形象,甚至影响了他们的见证。

同样,电视布道家们及他们庞大“帝国”的兴起,还有一些狂热布道家对其他信仰使用不礼貌语言,也引起了人们的警惕。

传教士需要再思考传福音。去学校或医院分发新约圣经已不再可行。分发小册子或为儿童举办夏令营曾经在传福音外展工作中一直很流行,但现在已经不容易了。

在部分地区,在家中举行祷告会和会众唱歌招致过暴力活动分子。现在,即便在租赁的地方进行主日上午的教会活动也遭到反对意见,小型独立教会亦如此。

需要创新性的办法,利用人际关系技巧、数码化办法、音乐,以及创新来分享福音和对寻求者进行门徒训练。我们需要祷告,寻求圣灵引导。

由于部分布道家所偏爱的大胆方式受到抵制和反对,我们需要设计出与环境及文化相结合的传福音方式。我们是否应该鼓励我们的年轻人和老年人走进音乐、电影、创意写作、政府和媒体等领域成为织帐人呢?我们是否应该考虑与社交媒体大V和政策倡导者所使用的新方法互相学习呢?


原作者辛西娅·史蒂芬(Cynthia Stephen),为独立社会政策研究者、分析家及记者。她是位于印度班加罗尔的培训、编辑和发展服务信托(TEDS Trust)的主席。她还是一位知名的性别、政策和发展问题演说人。
她曾经领导过正义和妇女赋权团体的倡议。作为一个宗教少数群体和达利特社区的成员,辛西娅经常从边缘化社区的妇女和女孩未被承认的角度来讨论妇女问题。
本文首见于2022年5月的《洛桑全球分析》(Lausanne Global Analysis)。如欲接受这份免费双月刊,请于网络订阅:www.lausanne.org/analysis

源自Evangelical Focus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