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教育专家蒋佩蓉评点:16岁博士逼父母在京买房

作者: 任希文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1年10月21日 02:29 |

近日,中央电视台《看见》栏目近日播出《长大要成人》,节目中记者柴静专访了张炘炀及其父母。张炘炀在16岁时终于如父母所愿读到了博士,他的家人一直在学业上为他骄傲,但他们也意识到,也许这并不意味着他全部的人生。而张炘炀在访谈中的观点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与担忧。基督时报专栏作家、著名儿童礼仪专家,教育专家蒋佩蓉女士谈到,张炘炀问题的最关键是难民心态跟丰盈心态。

现在不少人都有一种心理危机,蒋佩蓉女士把它称为“难民心态”。究其成因,大致源于中国近代经历了不少战争和饥荒,物资常年匮乏,上辈便把一种“贫穷精神”传递给了我们,这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状态,处于如此心态的人,无论客观情况如何,主观上总会感到“匮乏”。

从小到大,张炘炀深受父亲的影响。小时候,他是一个天资聪颖的孩子。两岁半时,就在三个月内认识了1000多个汉字,4岁读小学一年级,6岁升入五年级,9岁直接上高三。

张炘炀的邻居说过,“张炘炀的爸爸啊,我的天啊,谁也做不到。这世界上都少有。从小走到哪,他棍都写到哪。这么大,小不点,两三岁就会念报纸。他爸功劳大。”

望子成龙是人之常情,张炘炀的父亲出生在农村,是1978年的大学生。1990年,曾经以优异成绩考上人大商学院第一届MBA班,但因为拿不出一万五的学费只能放弃。用他自己的话说,工作以后的经历并不辉煌,做过企业车间副主任,街道办事处干部,他认为应试教育是一个现实,只能面对现实,让孩子尽快达到成功目标。走到今天,张炘炀说他理解爸爸,但他也用“急功近利”来形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他有一个理论叫做先盖楼,然后再装修,先把进度赶超上去,然后慢慢再补。

蒋佩蓉女士总结“难民心态”说:这样的人时刻争抢,恐怕资源不够,所以飞机一落地,尽管还要等行李,还是莫名其妙的,习惯性的抢。有“难民心态”的女孩子需要男友时时刻刻表达对她的爱与委身,但是却因为她时刻的需要安抚而让男友觉得被约束,不耐烦。有“难民心态”的家长们为了孩子眼前的分数愿意牺牲亲情与童年,为了争取孩子的分数而牺牲了亲子关系。

为了孩子的学习,十几年的时间里,只要孩子在,夫妻俩从来没看过电视,也几乎没有在家待过客。张母说夫妻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有时候自己也会跟丈夫埋怨,觉得太以孩子为中心了,都失去自我了。但丈夫不这么觉得,他觉得这是乐趣。

但张炘炀对待父亲的做法不以为然,他说:说实在话,那就只能祈祷就是不要有一些地质灾害,不然就成楼倒到,楼脆脆了。他认为父亲创造出一个他不知道是不是不切实际的梦想,然后强加到他头上。

但父亲的说法是,我做不了大事,唯一的就只能帮帮孩子。把下一代培养好了,让他翅膀硬一点。希望儿子专心学习,其他事物都少碰,在张炘炀小时候,有一次他发现孩子着迷看《西游记》,就把它藏了起来。

蒋佩蓉女士分析说,孩子喜欢看《西游记》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我的孩子我甚至都鼓励他看这些书籍,如果连这个都不能拥有,他是很可怜的孩子。如果连这个都给孩子抹杀,那对孩子的伤害是很大的,他会自我压抑,性格发展中如果再遇到类似能够吸引他的东西,他会反弹,会变本加厉的迷恋。而且因为从小一直都是父亲来为他安排一切的事物,他会失去作为人的“自我效能感”。

自我效能感意味着每个孩子都需要一个过程去寻找自己,去发现自己的渴望与动机,并把这些内化为人格的力量。这个过程是漫长而必须的。而张炘炀的自我效能感几乎为零。他觉得自己很无能也很无奈,他在讲话中都是一种怨气在里面。

在读硕士期间,张炘炀的父亲最担心的事发生了,13岁的张炘炀开始沉迷电脑,父子间的矛盾由此酝酿。因为恐惧失败,张炘炀开始废寝忘食地补习,嘴里起满了泡,体重急剧下降,最终完成了硕士论文。张炘炀说自己不能容忍失败。和跨越式升学轨迹相伴的,是超速生长的迫切感,现实的窘迫,让张炘炀内心陷入了超出年龄的焦虑。生活在比他大七八岁的成年人中,这个16岁孩子已经把房子问题视为最大愿望。

当记者问这位中国最年轻的博士“成就好一些是什么标准”时,张炘炀回答说,“北京户口,买房,找个好工作”,他还说,“我博士出来,我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博士毕业有用吗,博士后毕业有用吗?”

张炘炀曾经暗恋一个大学同学,在他努力完成是硕士论文阶段,看这个女同学的照片去学习成为他最大的动力。记者问他,“难道你觉得就是说你没有在北京有个真实的工作、户口、房子,那就没有权利去谈爱情吗?”张炘炀回答:至少我觉得是这样的。

为了在北京有房子,他突然提出,如果父母不给他在北京买房,他就不参加硕士论文答辩,也不考博士。在答辩的最后一天,父母为了劝哄张炘炀继续把学业进行下去,在北京租下了一个房子,骗儿子是买的。因为害怕孩子放慢速度,父母做出了不情愿的妥协,但是考上博士之后,张忻炀觉得现实的压力更大了,他的同学已经都是成人,很多都有了不少收入。张炘扬生活简朴,只打过几次出租车,唯一一双有品牌的运动鞋,是二姨送给他的礼物。

张炘炀说上了大学之后看到很多现实,也是有不少媒体的宣扬,经济这种世俗的喧嚣,他觉得就是自己应该做一个人上人。只有成为了人上人才别人才会喜欢自己,自己也才有资格去追求异性。

蒋佩蓉女士评点,焦虑成为了张炘炀看待事物的基础。这说明他其实是常常生活在焦虑中的,他的家庭氛围也肯定是焦虑中,因此他才会养成凡事焦虑、着急的心态。在同龄人还读小学的时候,他就要考虑读高中,在同龄人读高中的时候,他就已经是博士了。他读博士的时候,却在考虑工作、北京户口与房子的事情。

他是一个自卑的人,对现实事物没有自己的想法与判断力,因此当社会的风气一吹过来,他就失去了基本的判断力。也因为自我效能感低下,他的自我价值感低下,无法有信心去用自己的魅力打动异性,只能期望靠着物质的丰富来吸引别人。

记者问他:大家听起来会觉得你用这个方式是在逼你父母。张炘炀:应该说是我父母在自己逼自己。他们为了他们不曾实现的一个梦想,来自己逼自己。记者:难道你始终认为说你这16年走过的道路只是你父母为了实现自己梦想而走呢?张炘炀:我也不知道是不是强加的,反正我的梦想也基本上继承了我父母的梦想。记者:所以你下意识当中是不是有一种感觉觉得说,我不需要为我的生活负责任,是你们要为我负责任。张炘炀:本来最希望我留在北京就是父母。他们应该为此努力。

蒋佩蓉女士评价说:“父亲一生的遗憾,自己无法告别他的梦想,就让他剩下的人生由儿子来完成这个梦。从这个角度来说,他的儿子变成了被他利用的工具,父爱的里面有一种自私的东西。

其实他父亲的遗憾是一个非常正常的遗憾,每个人都能够理解这个遗憾,但重要的是怎么医治这个遗憾。他的父亲没有给自己一个能够安慰自己的答案,这个成为了他一生都没有完成的的功课。”

同样悲剧也在他的儿子身上出现了,蒋佩蓉女士曾经辅导过类似的案例,案例中的孩子到了大学要交女朋友的时候,发现自己根本没有办法交友,他的心灵还停留在2、3岁的阶段,没有情商、没有沟通能力、不能自我表达,如果家长在成长的过程中,把孩子做决定的权利都剥夺了,那孩子就会失去自我空间,他的人格发展也会受到限制。

本来这些都是要在孩子2、3岁时候来做的,但张炘炀的父亲却在这个时候整天拿着小棍子逼迫他来识字。

为了张炘炀能够好好学习,张会祥是父亲又是老师,他们24小时呆在一起。这种几乎没有同伴的封闭式两人教育,也影响了他的社交能力,孩子在小的时候是需要有同伴一起玩耍的,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培养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等。

张炘炀其实慢慢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他认为自己跟父亲是绑在了一起,蒋佩蓉女士评点,如果张炘炀的父亲还不能苏醒,放开对张炘炀的控制,那张炘炀会一辈子跟父母住在一起,他没有办法工作,也没有办法懂得如何跟同事相处,也没有办法脱离跟父亲的纠缠,也没有办法跟老板相处。

张炘炀有一次在课堂上问老师,我牛不牛。老师说你还早着呢。这句话道出了张炘炀对自己的认知是零,他极渴望得到认可与称赞,他想做一个牛人,但其实他对自己一点都不了解,所以他一直在疑问,我够牛吗,我能够吸引女孩子吗?

他没有内在与自我能够跟异性交往,因为他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自我能够被人喜欢,所以他决定有自己的房子才能获得。张炘炀小时候是为了父母的梦想而活,现在是为了社会的压力而活。他已经自己给擦干净了,已经没有自我了。

大学是父亲在陪读,父亲是跟着孩子去上学,他把孩子当成自己的事业,父母也没有自己的生活,父子关系就像两只寄生虫,极端纠缠,没有对方自己就无法存在,双方没有分寸与界限。

如果这种极端纠缠继续下去,当到张炘炀40岁的时候,他也许还会跟父亲住在一起,并且他会把自己的痛苦都归罪在父亲的无能与控制上。

另外,他的生活环境是一个焦虑与恐惧的环境,他不会在那边研究自己,他也没有玩与琢磨的空间,在他们家最正常的行为是焦虑。在他家里讨论负面的问题是一个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他还没出校园,就已经在为下一步焦虑了。他一直在抢跑,他还没毕业就已经在考虑现实,房子买了,就要考虑户口,娶妻,生孩子,没有办法好好享受现在。而且他一直在居住在昨天的遗憾与明天的焦虑。

那这种情形要如何改变呢?蒋佩蓉女士回答:这是心理成长的功课,第一步是他的父亲要长大,父亲自己要成为独立的人,不再依赖张炘炀。这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2个人都会哭,但这是唯一健康的路。

其实张炘炀也有类似的想法:“人都要断奶的。父亲想使我一辈子断不了奶”。记者说,“父亲是想帮你培养出好的出习惯之后,再松手”。张炘炀回答,“如果把松手再推迟几年,那之后的后果将会更加恐怖,会有一种反弹。”

蒋佩蓉女士说,人是上帝设计创作的,只有按照上帝的说明书去活,才能给活的正确与快乐。人要好好成长,就需要在上帝设计的家庭中成长,这样的孩子没有在健康家庭成长,都是挺扭曲的。

如果原生家庭的教育不是按照上帝的说明书来坐,那就需要找另外一个正确版本的家庭。进入主的家庭,会有一个天上的父亲来养育我们,让我们知道正确的父母是怎么样的。

“这个家庭如果不信主,是非常难翻转,心理医生没有办法给他们一个好的医疗答案,而信了主,跟天父连结,什么奇迹都是有可能发生的。”

蒋佩蓉女士祝福张炘炀早日康复,“我也会为他祷告,父亲要悔改,要悔改就是要有行动,跟孩子隔离,让他去挣扎,让他学习从自己的选择中获得失败,从失败中学习体会自己需要什么。”

在节目中提到的神童王思涵和张满意,都在14岁左右因为天分过人而考上大学,但最终无法与环境相容、沉迷网络、先后中止学业。蒋佩蓉女士说,“这2个天才其实比张炘炀走的更远,因为他们尝试到了第一次失败,表明看起来是坏的,其实好的。因为他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决定权,这个决定权本应该在2、3岁就发生的事情,却延迟到14岁。因此现在的跌倒失败比以前更大,但还是要经过的。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如果没有失败,这对他其实是非常大的损害。”

一个孩子需要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也提高自己的抗挫力,这样他的人格发育才会健全。而张炘炀基本上是在0细菌的温室中成长,尝试失败这个过程是非常痛苦的,但他必须要经历。”张炘炀曾经在面临硕士毕业的时候,告白自己无法容忍自己失败,由此可以看出这个孩子的抗挫力几乎为零,他说,“自己内在比较脆弱,最大的软肋应该就是当听到就是家里出现变故的时候,他就会彻底一蹶不振。”

“一个人6岁以前的成长决定了他一生的性格,”蒋佩蓉女士强调,父母应该好好抓住孩子6岁前的时光,否则以后孩子会吃更多的苦来补之前的“功课”。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