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石衡潭:城市教会对当代中国社会的意义(一)

作者: 石衡潭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1年09月04日 16:00 |
 新时期以来,随着党和政府的改革开放政策的不断发展和深入,随着宗教自由政策的不断贯彻与落实,中国的基督教有了良好的发展,据有关统计资料表明,已经正式登记在册的基督新教信徒有1600万,天主教信徒有530万。由于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很长一段时期,农村人口占整体人口的八成或以上,所以,相应地,在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教会的发展空间以农村为主,信徒也是农民占绝大多数。而自9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格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国的经济持续飞速增长,中国城市化的进程也不断加快。据统计,全世界50个人口最密集的特大城市中有40个在中国;目前中国的城市人口已经占到总人口的39%。而且这个比例今后还将不断升高,根据建设部的预测:到2020年,中国人口的城市化率将达到55%—60%,城市人口将达到8亿—8.5亿。 城市化是一个国家经济形态的重大变化,也是一个国家社会结构的根本变革。所以,中国基督教的社会面貌也随着城市化的进程而发生了极大的改变:城市越来越成为基督教发展的重要领域,城市基督徒也越来越呈增长的趋势。以北京市为例,据有关材料显示,到目前为止,北京市基督教“两会”所属的聚会点已经增加到59个;5年来,共有7995名信徒受洗加入教会,共有4万多名信徒为教会牧养;5年来,共发行圣经16万册,新编赞美诗6.5万册以及各种基督教书籍2万多册。 农村生活与城市生活有很大的不同:农村生活以人与土地、自然直接亲密的关系为纽带,以家族和乡村社团的熟人世界为生活范围,按照自然的节理来安排生活内容;而城市生活是建基于人类文明建构的,人们被钢筋混凝土构成的高楼大厦、各种社会机构、各种职业和工作所分割开来,又被各种各样的需要或利益驱逐到一起;聚亦易,散亦易;来得容易去得快。农村生活是缓慢、稳定、平和,自给自足的;而城市生活则是高紧张、快节奏、多元化,多变化。既然城市生活与农村生活有其各自的方式,城市教会与农村教会也会相应地具有各自的特征。那么,今天的城市教会 究竟具有那些特点与特征?它们怎样维系和引导着信众?它们对中国整体社会具有怎样的作用与意义?它们自身又存在着怎样的问题与挑战呢?这些问题关系到中国教会的发展前景,也关系到未来中国社会的格局,值得教会和全社会关注和思考。本文试图呈现笔者在这些问题上的一些了解与探索,以就教于大家。
 
    一、城市教会的特征
 
  (一)会众来源复杂,但明显呈年轻化和知识化趋势城市是一个容纳力极强的、立体多面的生活空间,是人类创造的最精细复杂的聚居形式。
 
    在这里有不同阶层人士麇集,不同民族的汇聚,不同文化的交流,不同思想的冲撞,不同信仰的磨擦,不同利益的交锋。城市教会也受到城市特征的影响,它的信仰是统一的,而它的信众则是多元的,来自于不同职业、不同阶层、不同文化、不同民族。这里有事业成功的专业人士,也有被竞争出局的下岗工人;有腰缠万贯的富翁,也有身无长物的穷人;有学富五车的教授,也有孜孜求学的学生;有几代同堂的世家子弟,也有刚刚进城农民工人。但总的来看,目前城市教会的主要会众群体有这样几种:在校大学生与青年知识分子及专业人士、中老年传统基督徒、下岗工人和民工。
 
  大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往往思想解放、心灵开放,敢于积极思考和探索人生的价值与意义等问题,所以,他们比较愿意接触教会来到教会,并且能够在教会中找到困扰他们的这些问题的答案。由于大量大学在校生和毕业生的涌入教会,使其年轻化和知识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使得整体素质也越来越高。从北京缸瓦市教堂主日聚会受洗信徒的年龄和知识状况的调查统计的几组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1995年,受洗人员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有31人,占受洗总人数的15%;35岁以下的,76人,占37%。1996年,70人,占28%;35岁以下的,104人,占41%。1999年,107人,31%;142人,占41%。2000年,107人,33%;131人,占40%。2001年,121人,占36%;167人,占49%。 他们在教会中迅速成长,担负起教会的基层的日常工作,也有人献身于传道事业。教会知识分子信徒中还有一部分是专业人士。他们一般有固定的工作,较丰厚的收入,受过较高的教育,有较高的社会地位。目前这部分人主要出自于海归派人士。据估计,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共送出约40多万人出国深造,他们中大约有16万人回来报效祖国。这些人大约10%到20%在国外时成为了基督徒。也有一些是国内的专业人士,他们在获得事业的成功后,没有找到人生的意义,或者在其它宗教那里寻找却仍然得不到满足,最后皈依基督教。这部分人在国内城市教会的整体人数还不多,但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经济方面的奉献也比较多。他们在全面融入教会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另外一个比较大的群体是中老年基督徒,不少是退休的普通市民。他们有的是出生于传统的基督徒家庭,从家庭中承受基督教信仰,一般都比较虔诚与坚定。还有的是近年来信主的。他们也有不少是前一部分的亲戚或朋友,受到他们的感化和影响;还有一些是子女或亲戚在国外,他们在出国探亲时皈依基督教,回来再寻找教会;再有的是在生活中遇到了各种困难和难题,如疾病困扰、孤独寂寞、家庭矛盾等等,自己难以化解,最后在教会得到帮助和解决。
 
  近年来,还有一个越来越壮大的群体就是民工。据估计,在中国各城镇打工的民工在1亿以上,而且,这一群体还有越来越增多的趋势。让民工进入教会,在民工中发展教会,也成为中国城市教会的越来越现实的关怀。如在温州,据不完全估计,约有30%左右的温州人在外地做生意,而外地农村的农民却很多来温州打工(也包括一些受到良好教育的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据保守估计,温州地区有几百万外来打工者,在一些经济较发达的城镇或工业园区,外来者甚至比本地人还要多。当地教会也注意吸收民工加入教会,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展这方面工作,如专门安排适合民工的时间的普通话讲道,给民工送肥皂、牙膏、毛巾等日用品,还给坚持遭到的慕道友奖励高压锅或热水瓶等,使福音很快在民工中间传播开来,使教会在民工中得到扩展。目前,在深圳、广州、上海、广东、福建等经济比较发达的城市和地区,民工教会发展比较快,也比较成熟。有一批忠心的传道人和牧师专门从事这项事工。
 
  应该指出的是,中国教会女性多的状况即使是在城市教会中也还没有得到明显改变。根据上海基督教两会1996年底的统计,在已经受洗的9.1万信徒中,男性2万余人,女性7万余人,男女比例是1:3;徐汇区6000名信徒中,男女比例大致在1:4左右。 在中国最发达的城市尚且如此,其它城市的情况可想而知。在今天,到任何城市的任何一间教会去看,仍然是女性远远多于男性。根据最新的统计资料,中国教会女性信徒占信徒总人数的70%。在教会中,不但女性信徒多,而且女性也大量参与教会各项事工,参与决策高层。涌现出了不少的女传道、女牧师,乃至女领袖,现在中国基督教协会的主席曹圣洁就是女性。据有关资料表明,现在全国已经按立378位女牧师,占全国牧师总人数的24%;按立女长老415人,女教师498人;还未领受圣职的女性教职人员1239人;在18所神学院校中女教师的比例超过1/3,其中有2位女院长;妇女义工的比例则普遍高达70%—75%。1993年11月,全国“两会”成立了妇女事工委员会,随后,18个省、市、自治区也相继成立相关组织。
 
  (二)多种事工模式的结合
 
  1. 教堂大聚会与各种小团契活动的结合
 
     现在,在一些大城市的各教堂中一般每个主日都要进行两至三堂礼拜,如北京市海淀区教堂,每个主日就有四堂礼拜,上午三堂,下午一堂,每堂人数将近8000人,四堂下来,大约有3000多人。教堂的使用率最高的是吉林、黑龙江两省,许多教堂的周日礼拜多达4堂,哈尔滨市南岗礼拜堂甚至一天有7堂,包括4堂普通话礼拜、3堂朝鲜语聚会。 参加礼拜的人员中,信徒和慕道者的比例大约是1:1。在慕道者中,有些是进入教会有一段时间的,有些是偶尔来一下,还有些是出于好奇或者其它原因初次进教堂。由于该教堂因扩建而临时在海淀图书城中礼拜,这里人群稠密,往来如织,尤其是在周末,而排队等候进入教堂的人筑起一道独特的风景,引起人们驻足观看,或要问个究竟。这样也会吸引不少人进入教堂。主日的一堂礼拜一般1个半小时,而讲道时间约为30分钟。由于时间、场地和人员等等的限制,牧师讲道一般是要道讲解,重点概述,没有办法深入展开。在一堂礼拜结束后,紧接着要换另一波人参加另一堂礼拜,所以,牧师基本上没有时间和场地与信徒作沟通和交流,信徒之间也同样如此。牧师对信徒的进一步的牧养,信徒之间进一步的接触与交通只能通过其它的形式。在主日礼拜之外,一般教会还安排有各种小组活动,其主要形式有:
 
 (1)青年聚会。参加者多为青年学生,带领者有时为教会牧师,有时为信仰成熟的青年领袖。有更多的时间彼此交谈与讨论。妇女聚会,参加者为妇女。
  
    (2)查经会。查经一般在主日礼拜之间,有的安排在白天,有的安排在晚上,以后者居多。时间在1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左右,地点有的在教堂,有的在信徒家中或者别的地方。查经一般按专卷查经和福音性查经两种进行。前者是常常以马可福音、使徒行传等叙述性的经卷开始,后者按照福音信息逐一展开,有比较多的讨论。此外,还有按照人物和专题来查经的。小组查经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圣经,在圣经真理上有更好的装备。在每次查经的前后,往往有聚餐和分享。这也加深了彼此之间的了解与情谊。在小组的聚会中,成员一些隐秘的需求和困难更容易得到披露和表达,并且得到及时的帮助和解决。
 
    (3)祷告会(晨祷与各种祷告会)。祷告的事项有整个社会和教会的,如为世界和平、国家富强、社会安定、教会成熟,信徒成长;也有信徒实际的困难与需求,如疾病得医治,工作变顺利,贫穷得救助,软弱成刚强。在一些特定的时期,也为特定的事件而祷告。如为战胜非典,为两岸和平等。通过祷告,信徒之间加深了彼此的了解,也感到与神更加亲近,使事奉也更加火热有力。
 
  (4)见证会与交通会。见证会多由特别感动的信徒讲自己的个人信主历程和个人的变化,还有讲疾病得医治、软弱变刚强等在个人身上发生的神迹奇事或者具有属灵意义的事件。有的教会定期举行,有的则不定期。交通会形式更加灵活,有的设在周日礼拜之后,有的安排专门时间。一般有专门同工带领大家展开交通,交通的内容也很广泛:从信仰问题到日常生活。有的教会不仅有专人负责交通,而且每次交通都有事先拟定的题目,如“话语的力量”、“如何与非基督徒相处?”、“怎样择偶?”等。这种形式的交通类似于电视上的访谈节目,能够触击到信徒面临的实际问题,也给每个信徒以表达和表现的机会。因此,很受欢迎。只是这种形式的交通还没有普及开来。
 
  此外,还有各种辅导讲座及郊游和退修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信徒之间能够有更多的接触与了解,也能够更切实地互相帮助与成长。
 
  还有一些小团契的聚会与教会没有直接关系,而是信徒自发组织的。他们一般周日在教堂礼拜,而周间自己聚会学习。这种形式在城市教会中也比较普遍。如西安某个离教堂不远的团契就是有一个基督徒自发地创立发展起来的,在两三年之间也发展到十多人的规模,而且最近又生发出一个新的团契。又如深圳,在一些高新企业、外企以及大学里都有团契,一二十人的聚会在家里进行,多达六七十人的时候,就会租用一些会所。逢上洗礼等一些重大的事情,他们还会把聚会搬到海边举行。正是各种各样的小团契使信徒得到进一步的供应和滋养,使他们的生命得以不断长进与更新。
 
  2. 固定聚会与自由流动的互补
 
    城市生活的复杂多变与流动性,城市人个体化、个性化的倾向也影响到城市教会聚会的形态和特征。在城市教会中,会众不像农村教会那样固定。虽然,每个教会都有自己基本稳定的信徒群体,但也有一部分是经常流动的。这些流动的会众有的是由于住址的改变而改变,如大学生群体,他们在学习期间,一般都在校园附近的教会或者参加校园团契,而一旦毕业,就会重新寻找教会和团契。在城市的打工族中,很多人没有常住的地址,经常搬迁,有的从一个区到另一个区,有的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这样,他们也需要不断寻找新的教会。有一些是在各个教会之间选择,在相当长时间的考虑之后,才会在某一个教会固定下来。还有一些人习惯了流动,经常从这个串教会到那个教会,一段时间之后又串回来。也有一些人主日参加这个教会的礼拜,而周间则加入另一间教会的查经。城市生活增加了人们的自由度,使信徒有可能去不同教会,比较各个教会的优缺点,从而选择适合自己的教会。适度的流动可能对信徒个人的成长有一定的益处,但如果流动太频繁,则可能会造成信仰上的迷惑与混乱以及供应不足,也给教会牧养带来了难题。
 
  城市的牧师与讲道人之间也有一些流动。有时一个教堂的传道人和牧师到另一个教堂去讲道,反之亦然。这种情况比较普遍。它常常给会众带来一些新鲜气息和新鲜感,使他们的情绪和思想都活跃起来。对牧师而言,也是一样。在一个教会呆长了,也难免疲乏,换一个环境,换一些听众,也会激发起思想和激情来。有时候,牧师和传道人也会在各堂区之间互相调换。不管是那种形式的流动,其效果一般是良好的。当然,也会发生由于一个教堂主任牧师的更换而使会众情绪波动的事情,但时间一长,都能够稳定下来。
 
  3. 主日敬拜与专题活动的互补,信徒牧养与社会服务的结合
 
    城市教会在主日的礼拜之外,还常常安排一些专题活动。如婚姻家庭辅导讲座、医疗保健知识讲座等。一些教会安排关于家庭婚姻的专家系列讲座,受到了会众的热烈欢迎,其火热的场面不下于一场精彩的讲道,其劝化作用与救助功能亦然。每次讲员的讲座结束后,都有许多人在围着讲员咨询,寻求更具体、更实际的指导。就这样,有不少濒临破裂的婚姻因这样讲座而得到了保全,有不少的儿女教育等难题也因这样的辅导而得到了化解。目前,这种讲座正呈多样化、普及化的趋势。每逢基督教的重大节日,特别是圣诞节与复活节,各教堂一般都要举行都要举行盛大的庆典。这些活动不仅满足了信徒的感恩之心颂赞之情,而且成为一个让世人了解基督教信仰的最好窗口,成为感化世人、传播福音的最佳方式。所以,每个教会都要化长时间、大气力精心准备。参与圣诞节晚会的会众人数往往是平常聚会人数的4-5倍。每当圣诞前夜,在一些大城市的教堂外往往可以看到人们在寒风凛冽中排队一两个小时以准备进入教堂的动人场面。在北京,甚至有某著名大学的300多名学生主动与教堂联系,要求集体参加崇拜聚会。还有某著名大学也邀请教堂的唱诗班到学生团体组织的圣诞晚会演出。确有不少人因着这样的晚会而走进教会,接触基督教,并最终成为教会的一员。 
 
  城市教会的社会服务也全面展开,在医疗、赈灾、慈善、养老、助残、青少年关怀、临终关怀等方面都做出了可喜的成绩。2002年6月,中国教会成立了社会服务部。不久,在《天风》上也开辟了“社会服务”专栏。这些都成为中国教会在社会服务事工方面更为规范、更为有序的标志。城市教会在2003年“非典”疫情期间,在陕西、安徽两省遭遇百年未遇的洪涝灾害期间,都发挥了积极重要的作用。河北省天主教两会主办的北方信德天主教社会服务中心,在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向社会各界资助赈灾、建立希望小学等多项社会服务工作,捐助金额达1036万元。广东省天主教两会用于赈灾119万元,资助希望工程288万元,慈善事业2859万元。这里,城市教会所做出的不仅是物质上的帮助与支持,更是精神上的援助与支撑。在危难时刻,展现了教会的形象与品格。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教会社会服务的领域和前景会更加宽广。
 
  (三)善于运用现代传媒开展事工
 
  运用现代影音手段开展各项事工在城市教会已经司空见惯。一般大中城市教会都具有大屏幕电视、投影电视、闭路电视、扩音功放、计算机幻灯、录音录像等器材和设备。这些现代化音像器材和技术的广泛采用,大大地改善和优化了敬拜现场的质量、氛围和环境,使敬拜更具冲击力和感染力,更激动人心。如一些教会在会众唱赞美诗时,大屏幕上打出了乐谱和歌词,唱诗班也以优美而纯正的声音在引导,使会众不必手忙脚乱地临时寻找歌曲,也不至于乱了音准和节奏,这对初来乍到的慕道友尢显珍贵和亲切。而在祷告时,大屏幕上出现耶稣祷告的图像,音响中也传出温柔宁静、沁人心脾的旋律,很快就使会众进入特定的氛围和心境之中。对于因为种种原因而没有能够来到教会参加敬拜的会众,教会也一般都有每堂讲道的录音带或者VCD,会众可以在售书室买回家去听去看。有些教会还在下个主日将上次的精彩讲道以小册子的形式打印出来。这些都极大地方便了会众,扩大了敬拜的影响力和覆盖面。
 
  采用现代媒体—网络来开展各项事工也成为越来越普遍的趋势。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互联网进入迅猛发展的时期。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的数据,从1997年7月到2001年1月,中国大陆境内的上网户数从62万剧增到2250万,网站域名数从4千一下上升到12万,这种趋势至今仍然有增无已。最先进入网络这片广阔天地的是一些海外基督教华人教会和团契,如华人基督教资源中心(1994年),后来,它更名为网络基督使团(www.ccim.org);此外还有中华展望、中华福音、圣经广播网和《海外校园》、《使者》等杂志的网站。近年来,中国城市教会也响应这一历史性的呼唤,迅速跟进,积极开展网络事工。一时间,关于基督教的、福音性质的网页、网站、论坛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出来。目前比较有影响的网页、网站、网刊和论坛有:中国基督教网站(chineseprotestantchurch.org.cn)、信德网络版(www.chinacatholic.org)、大陆基督徒论坛(www.jesuschina.com)、圣保罗教堂(www.xici.net/boad/)、信仰之门(www.godoor.net)、爱筵(www.aiyan.com)、神州情(www.21sz.org)等,一些城市教堂也都推出了自己的网页和网站,如北京崇文门教堂(www.chwmc.vip.sina.com)和海淀教堂(www.hdchurch.org)。这些网站和论坛一般提供了这样一些服务:1. 图书与数据。包括各种版本的圣经、圣经注释和工具书,各种基督教书籍,各种基督教广播和影视资料。2。发表与交流。一些信仰纯正、思想深刻的文章可以在网刊上迅速发表,个人的不同意见也可以通过论坛、聊天等形式及时传达和表露,形式多样,无拘无束。有不少青年人通过网络第一次接触到福音并产生了兴趣。3. 教育与培训。一些网站都开展了网上的远程培训,有正规的课程和教材,也有专门的老师授课辅导,毕业并发给相应的证书。还有一些提供全部的材料,学员可以自学。4. 信息与服务。不少教会和团契通过网络来宣布通知和事件,发表最新、最重要的信息,并且用电子邮件等形式来跟进和做更细致的工作;也有个人利用它来与人分享、交通,吐露心声,寻求帮助,如有的请人为自己代祷,有的请人帮助寻找合适教会等。几年来,网络也培养和造就了一批网络基督徒作家和论者,如冬飙、基甸、燃烧的海水、小约翰等。
 
  (四)较强的影响力与辐射力
 
  城市教会的信徒来自各行各业,处于不同地位,扮演不同角色,他们能够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以各
种各样的方式对社会产生持续、广泛、深远的影响。在一些公司和部门担任一定职务的基督徒尤其能够起到这样的作用。有的基督教企业家用基督教精神培训塑造本企业员工,形成独特的企业文化与企业精神,具有很强的凝聚力与竞争力。有的作为部门经理和领导的基督徒也用基督教理念来培训带领自己的员工或者工作小组成员,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还有一些人请牧师或传道人到公司做相关讲座,介绍基督教知识和传讲福音。牧师和传道人在婚礼丧礼等特殊的仪式中也能够向前来的各方面亲友传讲福音,使那些很难有机会接触到福音的人也能够听到福音。有个传道人就在一个曾经作过官员的基督教徒的安息礼拜上讲福音,有不少参加葬礼的官员到场聆听并有所感动。城市基督徒在社会生活中的思想和行为也都在对周围的人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城市教堂一般都处于城市的繁华地带,矗立的教堂本身就对普通市民具有神秘感和吸引力,一些教会领袖头脑更开放更灵活一点则会吸引更多的人进入教堂。如处于昆明市中心的天主教堂就每天晚上对外开放,欢迎市民进入教会参观,并且安排有专人回答来访者的问题。这都是很好的思路与做法。最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在向学生推荐的读书目录中列入了旧约全书,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基督教对城市社会生活的影响力。前面所说的对现代化传媒手段的运用也主要是城市教会所为,这也极大地扩大了城市教会的影响范围与力度。
 
  城市教会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组织能力,便于开展需要各方面协作的大型慈善与救助活动。如在救助艾滋病病人、助残养老、赈灾济贫等方面,城市教会都能够调动更多的资源投入,保证各项活动的顺利展开。目前,城市教会一般与一些慈善机构合作开展这方面项目和活动。像天主教西安教区,他们与世博恩慈善组织合作,帮助山区农民做了不少中小型的引水工程、打水窖工程,给他们带来了切实的福利。2002年,北京天主教两会和教区与中国麻风病防治协会联合举行了“关注弱势群体,为麻风病人献爱心”募捐义演。南京爱德基金会与云南基督教两会合作在云南边陲少数民族集中的曲靖、大理、德宏、昭通等地区大力开展预防艾滋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卓有成效,使得这些地区12岁至50岁的人群中,对预防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达到80%。他们还把这项工作做到河南一些受艾滋病严重侵害的地区,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还有些基督徒以个人名义捐资助学,如杭州未来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蒋敏德在2003年10月就个人捐资1000万元建立“未来基金”,以救助面临失学的学子和特别贫困学生的家庭。自1983年以来,他在教育方面的捐助已经达1380万元。
 
  城市教会能够对农村教会进行引导和帮助。一些大城市教会定期和不定期组织牧师和信徒到农村教会讲道、分享、交流,并且提供书籍、培训和物资上的必要帮助。如上海的一些教会就与外地贫困地区的教会结成姊妹教会,给它们以关怀与支持。还有一些农村教会的牧师和传道人来到城市教会接受学习和培训,同时也得到物质和经济上的帮助。这些都扩大了城市教会的影响,也使得农村教会和城市教会能够有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当然,这种机制还不够成熟和健全,还有待于进一步发展与开展。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