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从按才受托的比喻学习仆人应具备的素质

作者: 韩恩泽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0年09月24日 08:20 |

太25:14-30“天国又好比一个人要往外国去,就叫了仆人来,把他的家业交给他们,按着各人的才干,给他们银子,一个给了五千,一个给了二千,一个给了一千,就往外国去了。那领五千的随即拿去做买卖,另外赚了五千;但那领一千的去掘开地,把主人的银子埋藏了。过了许久,那些仆人的主人来了,和他们算账。那领五千银子的又带着那另外的五千来,说:‘主啊,你交给我五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五千。’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

那领二千的也来,说:‘主啊,你交给我二千银子,请看,我又赚了二千。’主人说:‘好,你这又良善又忠心的仆人,你在不多的事上有忠心,我要把许多事派你管理,可以进来享受你主人的快乐。’那领一千的也来,说:‘主啊,我知道你是忍心的人,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我就害怕,去把你的一千银子埋藏在地里。请看,你的原银子在这里。’

主人回答说:‘你这又恶又懒的仆人,你既知道我没有种的地方要收割,没有散的地方要聚敛,就当把我的银子放给兑换银钱的人,到我来的时候,可以连本带利收回。夺过他这一千来,给那有一万的。因为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把这无用的仆人丢在外面黑暗里,在那里必要哀哭切齿了。

耶稣在讲这个比喻的时候,使用了托付与受托付的身份来讲解,这也涉及到主人的托付,仆人的使命,以及仆人当具备的能力和才干的行动力。当然从大的角度来看这个比喻依然是在讲天国的事,也可以理解为天国的文化。耶稣以比喻的形式来描述神的国是如何管理人,托付人,并且按其恩赐挖掘使用。引申到如今,基督徒也当思考自己的身份与使命,基督徒所承接的托付,在所承接的托付上有没有下功夫,还是敷衍了事。到底是以仆人的素质去完成工作,还是以旁观者的角度思考打量没有行动,这是当思考的信仰话题。

比喻的开始是一个人要往外国去,要把家业托付给仆人,当然这也是根据仆人的能力和才干来进行托付,也就是有多少能力和才干,就会承担多少责任和代价。当分配家业的时候,很显然是不一样的,有五千两、两千两、一千两,这也告诉我们每个人都有不一样的特质,有的人承担的多,有的人承担的少;当然无论多少,最为重要的是完成托付,达成目标,不让资源白白在自己的手中浪费。

当分配家业的时候,无论是五千两还是两千两,或者是一千两,他们都要面对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这种托付变为祝福,如何最大限度的完成工作。被分配的这三个人,也分为两等人,一等是努力完成托付,殷勤做工的人,一种安于现状,懒惰,不做工的人。之所也产生这样的场景,这不但与自身的仆人素质有关系,也与自身对于托付的理解也有极大的关系,亦或者说对主人的话清晰不清晰的分别。

当主人回来验收他们的工作时,那五千两和两千两的仆人得到了认可(因为他们相继又赚了五千两、两千两),并且主人夸他们是忠心的,放心交给他们更多的事管理。而作为一千两的那个人,来到主人面前时,因为没有发挥自己的才干和恩赐,并且懒惰地埋藏起来那一千两,交账时原封不动地给了主人。这也说明了这个仆人的素质是有问题的,生命也是有问题的。他明知道没有种的地方,没有办法收割,但他依然以懒惰的心态去交账,最终主人严厉斥责这懒惰的仆人,并且把他原有的夺过来给那更多的,最终被主人关到门外,在黑暗里哀哭切齿。

从这个比喻,我们依然可以深思仆人的素质,仆人在托付上的责任,主人明明是按着其才干托付的,但最终的回馈是不一样的,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有的人把主人的话听在心里,并且去行动,而有的人不但没有把主人的话听到心里,甚至懒惰应付主人。显而易见,那懒惰的仆人最终不能和主人在一起了,因为他没有明白主人的心意,埋没了自己的才干和能力,以懒惰的态度去生活。

这一方面更多的引起我们的深思,作为主的仆人,该活出什么样的素质,在生活中,在工作,在家庭中,在社会上,是盲目闲站,还是迫切地做工,是安于现状,还是为工作热切,是发挥恩赐,还是埋没其价值。

这段经文从主人对于仆人的期待上来看,主人希望仆人可以殷勤做工,发挥其恩赐和能力,不要埋没自己的价值,不要应付付托,乃要切实地去活出生命的价值,这样主人才会喜欢,主人才会放心委派更多的工作。今天我们作为主的仆人,也当明白主人的心意,发挥仆人当有的素质和行动,不要等待主人察验的时候,我们还是颗粒无收。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