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思考丨传统基督教自我认知的“约架”逻辑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0年08月22日 09:14 |

在据说是全球最大华人组织的台湾慈济功德会创办的故事中,始终念念不忘一个关于三个修女的故事。

慈济创办人证严法师在年轻的时候,借宿在一家寺院的小屋里修行。一日傍晚,来了三个去山上的三个天主教修女借宿。在夜晚她们的聊天中,都想证明自己宗教的优越性。在大家比较完教义和神学依然无法说服对方之后,修女们说,“无论是无人的小岛,还是繁华的都市,都有我们的信徒在服务大家,都有我们的信徒在帮助穷人和洁净世界,你们的佛祖虽然爱护众生,爱护蝼蚁,但是请问你们做过什么对世界有益的事。”这样的问话,让证严法师无法应答。也正是这样一个对话,让她萌生了创办慈济团体的想法。

慈济今天无论是在环保,还是赈灾、教育、医疗,我们都能从中看出当年那个夜晚的围炉谈话中基督教的影子。

正如那个让证严法师无言以对的对话一样,基督教一直以来不是以人数著称,基督教内部也不是以人数作为主要标准来衡量自己。他们衡量自己的最大标准,是对社会的改变。

我们传福音的时候,往往说的第一句话不是基督教有多少人,而是基督教带来的欧美先进文明。当然我们暂且不论欧美先进的现代文明,是不是都是基督教的功劳。我们从这种自我认同的潜意识标准中,可以看到,基督徒衡量自己的标准是对历史的影响,也就是基督教在世界时空中的果效。

我们在基督教与现代文明的论题中,总是津津乐道基督教带来慈善组织,带来妇女地位的提高,结束奴隶等等。我们先不去衡量这些说法是否正确,我们发现基督教能优越于其它宗教的不是教义,而是它的社会效力。

至今没有一个国家是佛教社会,当然穆斯林的国家中今天也不是全世界最先进的代表,反而有些保守的国家深陷泥潭;道教在深山里,极少影响社会的进程,今天更是安静异常。唯有基督教,影响了历史,并形成了不同形式的现代文明。

当年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的时候,也同样把基督教当成欧美坚船利炮的文化后盾,因此吸引了中国的文人志士宗教救国的热潮,一度认为,中国之所以落后,就是因为没有一个国教,因此梁启超致力于改造儒教,以期使中国崛起。

当然,这些都是历史。但这些历史告诉我们,基督教对自己的评价,乃至于世俗世界对基督教历史的评价,从来都把对历史的影响和文明的塑造作为主要的关注点。

今天在中国的传统基督教中,画风却出现了转变,对自身的优越感不再建立在社会影响力的历史传统上,而是建立在人数的优越性上。

还记得前两年一次学术会议引起的争论,这次会议上,有学者提出中国基督徒人数的统计结果,以及基督教人数在逐年减少的判断。于是大家不是关注基督教发展现状和危机,而是纷纷指责总人数的缩水。在那些传统基督教的牧者们看来,这次统计数字有着严重官方痕迹,严重缩水了基督教的实际人数。因此基督教的实际人说应该更高,而不是现在这个数字。

我们暂且不去考究数字之争背后的利益所在,让我吃惊的是牧者们为什么如此敏感于人数,而对社会影响力无动于衷。

至今我鲜有看到对基督教社会影响乏力的反思,而是津津乐道的论述那些明星信徒和基督教在中国的庞大基数。

我们对基督教人数和规模的关注,为当下基督教在中国社会处境中带来一种尴尬的状态。我们越是夸大基督教的人数,基督教在中国社会的影响就会越淡化。如此规模的基督徒基数,却带来如此小的社会影响力,这给人的印象是基督教在中国社会逐渐边缘化的处境。而这些却是那些牧者们忽略的。

在本次疫情其间,虽然在家隔离就是最好的防疫,但冲在第一线的志愿者中却鲜有基督教的影子。即使偶尔有关于教会的新闻报道,也是顶风聚会负面新闻,而很少听说社会服务的教会或者基督徒。当然,我相信力所能及奉献自己一份力量的教会一定存在,在志愿者群体中基督徒也一定不止一个,但放眼社会来说,基督教的这点影响力与其被宣传的规模来说,是在不成比例的。

那为什么传统教会会如此注重人数和规模,而不是社会影响力呢?我想最重要的原因是基督教除了人数可以夸夸其谈之外,其他方面的确没有可谈之处。

这点已经被传统传道人接受并认可。

传道人同样关注的是自己教会的规模和人数,往往把传福音给多少人和自己教会多少人来衡量教会是否成功,而不会考虑社会影响力。因为今天传道人更加注重的是经济奉献,而不是社会奉献。

这种只注重人数的教会自我评价逻辑,让不明就里的人以为基督教是去打群架,一定要在人数和规模上超越对方,这样就能获得压倒性胜利。

传统基督教的逻辑的确是一种约架逻辑。与社会和社会其它群体以及宗教的竞争,就是一种人数的攀比,认为基督教在人数上胜出,就能表达基督教比其它宗教和团体的优越性。但是传统教会的牧者们却没有考虑过,人数的比拼失去的是宗教之间不同的性质。因此这种人数大比拼的最终结果,是基督教与其他宗教的不断增加的同质性。

最终的结果在基督徒的潜意识里,形成基督教比其它宗教的优势只是在于基督教能吸引更多的人,而不是基督教有着不可比拟的社会影响力,和形塑社会文明的本质。

基督教这种群架逻辑对历史上基督教自我认知的替换,说明基督教在当下逐渐边缘化的处境。对于这种处境,传统教会传道人也有着十分清楚的认知,因此才“关注广告,而不关注疗效。”

面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基督教如何回应,这是一个沉重而任重道远的永恒主题,它需要我们不停思考,不同突破传统,而不是停步不前。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