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很多旧约故事一样,这个故事的结局看上去也有些残忍、不近人情,用今天的标准看,简直迂腐至极,有违基督之恩典,是赤裸裸的律法主义。怎奈,这个故事是耶稣讲的,若是使徒讲的,肯定又要被各种批判。
一、故事背景
首先我们要搞明白,这个故事是对谁讲的,这很重要。很多基督徒都认为圣经每个字都是对自己讲的,这当然不错。但说话的当时必然有特定的对象,这比较容易帮助我们找到经文的逻辑和重点。
就比如,圣经中浪子的比喻,今天流行的是对号入座的解读,但耶稣当时确实是说给法利赛人听的,而不是我们。
结合路加福音13章,我们大概可以确定,这个比喻应该是门徒随着耶稣上耶路撒冷的路上,耶稣所讲述的众多比喻之一。
当时,耶稣已经知道自己的人生即将进入尾声,这些门徒也跟随自己三年多了,虽然已经确定耶稣基督就是弥赛亚,是神的儿子,但疑惑也越来越大。三年过去了,完全看不出耶稣要做王的迹象,反而招来祭司集团极大的逼迫。
门徒的耐心似乎也快消磨殆尽了,他们就和这比喻里的十个童女一样,新郎再不来,就要睡着了,他们已经疲惫不堪。
而耶稣正是用这个比喻来鼓励劝勉门徒,要坚持住。在黑暗的环境里,特别容易心灰意冷,但要小心预备好,或许正当这种时候,人子可能就从天降临了。
二、当地风俗
我们中国人看这个比喻是很奇怪的,这十个童女是咋回事?伴娘吗?新郎为什么是夜里才来呢?闻所未闻。
但这个比喻绝不是耶稣杜撰,以用来讲说自己的道理。很多人会这么干,为了证明自己的理论编造一堆故事,比如无恶不作的黑社会大哥成为传道人,这样的见证往往经不起推敲,既然无恶不做,悔改后应该去自首,并赔偿以前伤害过的人,而不是到处传扬自己的“丰功伟绩。又比如为了论证教会迂腐,就编造(或者夸张)很多教会讲道消极,害的信徒都受穷,实际上,却不容易找不到这样一间教会。(现在讲道和信徒生活已经是一种弱连接关系,影响没那么大)这样的教会本身无法生存,如果教会使得信徒越来越穷,那教会早就应该完蛋了。
但耶稣不这样,祂都是在生活中,就着自己看到的风土人情,现场为门徒举例讲解。所以,必然是耶稣一行人偶遇一场巴勒斯坦的婚礼——这样的婚礼习俗,很多保留到现在,举办一场婚礼,可不是两家人或者两个家族的事,而是全村一起热闹好几天。
新郎结婚之日是全村人的庆典,新郎由兄弟和朋友陪伴着走遍全村,挨家挨户,接受所有人的祝贺,这就可能走到三更半夜还没完。其次,新郎不但要走遍村里每一家,还要再出村去接新娘。
一拖再拖,到了新娘家里,还得与娘家人各种磋商(关于嫁妆啥的),最后新郎才能见到新娘。如果新郎在路上耽搁了,拖延至夜晚是很正常的。没有路灯,就只能点火把了。
三、比喻内容
比喻中有些地方特别解释一下:
1、盛油器皿:是指带有长颈的油瓶,可注油在火炬上,使之燃点大约十五分钟,一瓶油只够一个人用,所以不能借给别人。
2、童女在哪儿?她们在哪里等待新郎?第一节她们“拿着灯出去迎接新郎”似乎是已经出去,正在路上,但这却不可能,路上漆黑一片,她们困倦了也不可能在路上睡着。所以“迎接新郎”,是指她们到了新娘家中,她们才方便打盹。
3、半夜有人喊着说:“新郎来了”,这不会只喊一次的,差不多整晚都会有假警报。只要有人过路,手拿着火把路过,人们就以为是新郎迎亲的队伍来了,就叫喊一次,然后才发现是一场空欢喜。就像我们每次一有大灾难,就有人一窝蜂地大引而特引启示录、但以理书一样,振振有词说世界末日到了。假警报报得太多了,人听得累死了,就麻木了、睡着了。
4、新郎到了,她们“同他进去坐席,门就关了”。既然新郎已经到了,他们就把门关上,大家一起开始跳舞欢庆,直至火把熄灭,就坐席享用婚筵。门关上就不再开,因为庆典已经开始。
5、新郎说:“我不认识你们”。是当时一句公式语,多用在老师对学生说的。学生行为不规,老师会讲这句话表示不接纳,不承认学生,与学生“割席”七日,暂停学生上课的资格,以示惩罚,七日之后才准许学生回来。耶稣在这里应用这句公式语,并不是说这五个愚拙的童女,是得救还是永远被弃的问题。而是说,不好好地预备主回来,到时候就会弄得自己措手不及,满面蒙羞了。
四、总结
耶稣从来没有责备过这些童女睡着了,我们仍然要照常生活,累了自然要睡觉。整个比喻要责备的不是睡觉,而是没有预备油。累了就睡了,这是可以接受的;但没有预备油,是不可以接受的。
这个故事,是引发教会极大争议的一个地方,看上去似乎和改革宗说的一次得救永远得救不相符合。但我们确实不应该把这个故事引申到得不得救的问题上,耶稣这个故事是对着门徒说的。我们应该把自己放在五个聪明童女的位置上,对五个愚拙的童女,引以为戒。做好准备,免得自己在门外胆战心惊,不知所措。
我们这一生,可能都在在等候、寻求耶稣基督,但不可忘记,耶稣基督早就在寻求、在等待我们了。我们等得太久会睡着,但耶稣基督却一直没有睡觉。新郎绝不是故意耽延,婚礼这一天天的,祂可真是够忙的。
不要总是责怪上帝苛刻,明明知道新郎大概率会迟到,为什么不准备油呢(这也应该是常识了)?骨子里还是不把祂当回事吧。
习惯敷衍的人,也习惯敷衍主,最终不过是敷衍了自己。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