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福音影评丨电影《自杀现场直播》与流浪大师沈巍的际遇:流量VS真相

作者: 李道南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9年05月14日 08:40 |

阿米尔·汗的电影,每一部都是经典,都是一把利剑,深深戳进社会丑陋问题的心脏,从《三傻大闹宝莱坞》对传统教育的批判,到《地球神PK》对宗教虚伪的揭露,在到《摔跤吧,爸爸》关于女性歧视问题的探讨,每一部都让人看到在繁华背后的社会毒瘤。同样,他所监制的电影《自杀现场直播》也不例外,电影在让人们笑出眼泪的同时,这眼泪也代表悲哀,代表着愤怒,代表着对丑陋的再次无情揭露。

电影的故事发生在印度一个乡村。光棍哥哥跟弟弟一家最重要的财产就是土地,因为土地养活了他们,离开土地,只能死路一条,这是印度农村的残酷,与中国的城市化让农民可以脱离土地相比,印度的城市化好像还没有起步。

虽然有土地,但是生活并不乐观,生存的压力依然很大,因为一些家庭重要的变故,他们欠了银行一笔外债,眼看贷款到期,无力偿还的他们,面临着土地被收走的窘境。

兄弟两个浑身解数,求爷爷告奶奶,想尽各种方法,还是无法还贷,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他们只好去求一位大佬的帮助。

大佬显然不会帮助这两个穷人,因为帮助他们根本没有什么好处,反而还会搭上许多钱财,亏本的生意不能做,因此大佬把他们嬉笑一番,就要赶他们走,但是兄弟的执着还是打动了大佬,最后大佬给他们出了主意,那就是自杀。因为政府刚出台了惠农政策,农民自杀可以领到十万卢比的补助金,这可是一笔巨款。

兄弟两个思前想后,觉得挺划算,用一个人的生命,来保住赖以生存的土地,还是值得去死的。但是谁去自杀呢?最后弟弟决定自杀。

当小报记者把他们自杀的信息报道出去之后,新闻写的十分成功,催人泪下,在现代文明的今天,竟然还有这种惨无人寰的事发生。就是因为太成功了,引来了大量的关注和讨论,因此这家报社就被关闭了,因为这篇报道让正在竞选连任的省长丢了颜面,于是就封杀了报社。但是省长的竞争对手农业部长,却从他们的自杀当中嗅到了政治契机,如果弟弟顺利自杀,那么就可以大做文章,抹黑省长的政绩,于是为了鼓励弟弟自杀,他们送去了彩电,送去了水泵,意思是说,你去死吧,你的家庭会因为你的自杀而更加幸福。

各路媒体,嗅觉更加灵敏,因为他们的自杀故事可以带来更多流量,因此各路媒体蜂拥而至,每天全时段全方位的对他们的生活现场直播,上个厕所都要有许多镜头特写,各路媒体也都在浑身解说劝说他放弃自杀,灌输各种鸡汤,但是没人去关心他自杀的原因。

媒体都来了,对于偏僻的农村,吃瓜群众自然要围观议论,一来二去,兄弟两个的家由媒体现场,变成大市场,有人的地方就有商业。因此,小商贩们也纷纷摆摊叫卖,为媒体记者们提供餐饮,为吃瓜群众提供西瓜。

甚至马戏团,也进来驻扎,因为吃瓜群众总看一个节目也会劳累,看看马戏表演也可以换换脑子。

因为他们的自杀,各路人物蜂拥而至,这里成了马戏场,成了菜市场,兄弟两个成了供人观赏议论、指点的动物。

自杀只是电影的引子,并不是电影的焦点,焦点这自杀带来的价值。
在兄弟两个来说,自杀能换来土地,让更多的家人的活着;
对媒体来说,这可以带来的更多的流量;
对政治来说,可以扳倒对手,为自己带来政治机遇;
当然对于村里的小商贩来说,兄弟两个的自杀可以带来他们小商品的销量,可以卖瓜给吃瓜群众;
对于村民来说,弟弟的自杀,带来了娱乐和茶余饭后的笑料;
对于马戏团来说,可以带了观众和门票。
但是,兄弟两个自杀的原因,那笔无力偿还的债务,却无人问津,无人关心。

电影不仅讽刺了政治,还讽刺了媒体。无论政治还是媒体,更在乎的是流量而不是真相。

这不仅让人想起,前段时间上海流浪大师沈巍的故事。

沈巍被媒体报道后,引来各路自媒体的围观与自拍,人们与沈巍一同吃饭,一同睡觉,一同流浪,然后自拍,发到网上,以此来提高自己的流量,至于沈巍个人希望安静,不被打搅的意愿,无人顾及,大家所看到的皆是沈巍的流浪大师称号,所能带来的流量和经济效益。

同样,在流量之外,没人关注沈巍自己引以为豪的古典文学和读书生活。

所以活在流量里的沈巍,与现实中的沈巍不是一个人,自媒体看到的是沈巍带来的流量,至于沈巍自己,则与他们无关。正如电影中,大家看到的是自杀兄弟的政治、经济、媒体效益,至于他们的自杀,谁去关心那干嘛。万一有个人出面把他们的债务解决了,那么这些人岂不是白忙活了吗!

正如没有人希望沈巍放弃流浪一样,也没有人希望这对难兄难弟放弃自杀,甚至还送去电视机和水泵以鼓励他们赶快自杀。

他们的自杀和沈巍的流浪,不过是一个发财的机会罢了。

最终,弟弟因为一场火灾而死,但是很遗憾,不是自杀,不能领到补偿金,债务依然存在,对于哥哥来说,自杀依然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在流量掩盖的真相之下,那些激动高呼的自媒体们,那些捶胸顿足的正义之士们,在他们引来足够的围观,收益足够的利益之后,真相并没有改变,现状并没有改变,贫穷依然是贫穷!

这让我想到耶稣来,在法利赛人和文士把那个因行淫被抓的女人带到耶稣面前的时候,所有人都把这个女人当成一个置耶稣于死地的工具,只有耶稣关心着作为受害者个体的女人,关心着她的生命和痛苦;当人成为法利赛人眼中律法的工具时,只有耶稣关心着被律法捆绑之下的人;当法利赛人谴责彼得安息日掐麦穗,只有耶稣关心着彼得的饥饿。

电影的结尾,那位被烧死的不是弟弟,弟弟只是躲在一个建筑工地,绝望地打工;那位被烧死的只是一位有着良知的年轻记者。

再大的流量也不能为你带来真相和良知,只有透过流量看到背后的个体——人的时候,我们的良知才能被发现。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