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由利玛窦“敬天祭祖”观引发的思考——从赣南客家文化浅谈教会本地化

作者: 姚颂恕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7年06月05日 10:17 |

——“利玛窦与南昌:教会中国化暨本地化”研讨会系列

天主教江西教区乔天庆神父在“利玛窦与南昌:教会中国化暨本地化”研讨会发言,他结合利玛窦的“敬天祭祖”观做思考,以赣南客家文化与当地教会的融合为例论述乐教会本地化问题。

乔神父说,17世纪的中国礼仪之争,可以看出中西文化的异同:中国人有祠堂,西方人有教堂。在中国是人找神,在西方是神找人。中国人的祠堂用于追本溯源,尊祖敬宗,从人的根源找神。找信仰,找人的归宿。西方人的教堂用于宣讲天道,祈祷敬斗,从神的降世赐予人救恩,使人认识神,得知人是神的肖像。他认为,利玛窦提出的对中国“敬天祭祖”的观点是利玛窦为中国教会本地化所做的贡献之一,当今教会从实际牧灵福传的角度来探讨教会本地化是有意义的。

乔神父从三个方面对教会本地化做了阐述:从客家祠堂文化谈敬天祭祖、从王母渡教堂与祠堂(敬天与祭祖)的结合看教会本地化、从牧灵角度谈教会本地化。

一、从客家祠堂文化谈敬天祭祖

乔神父指出,利玛窦有“他们(中国人)并不认为逝去的人是神,不向他们祈求什么,祝望什么,与偶像崇拜无关,或许也能说那不是迷信”的观点,但是利玛窦得出祭祖不是迷信的结论也是经过了拒绝、排斥到明白、接受,再到肯定、赞同的过程的。

利玛窦传教重要阶段的几个落脚点:广东肇庆、韶州、赣州、南昌、南京、北京的路线看出,前面几个传教地点都是客家人生活的地方,而敬天祭祖是客家文化的一部分,客家人重视伺堂、祠堂的堂号、堂联、修族谱、祭祖先是表达他们对先人的孝道和对同胞的尊重。可以说祠堂承载了天道与人道、敬天与祭祖,思念祖先、弘扬祖德的文化,体现了人心本性对祖先慎终追远的孝德和对天的敬畏。

乔神父说:“中国人的宗教精神是以人为主的,即使信神,举行神的敬礼,或甚至谈到灵界和来世,也是为了教人好好地活于今世。‘立地以上承天,承天道以隆人’就是中国文化对宗教的基本态度,要我们扎扎实实地活在地上,而仰体天心,井按照上天的意旨,而造福世人。因此,客家人对敬天祭祖的概念绝对不是一种物质的层面,实际上是指向了一个精神的层面。”

而从利玛窦的观点来看,这些存留在民间的仪式,是表达人们对先人的孝道,也令人慎重追远想到天主不过,他希望中国人在皈依信仰后能“把这份孝心,改为对穷人的施舍,以助亡者之灵”。他认为祭祖是中国人用来维系孝道这一伦理原则的习俗,从教会的立场来看,它不是宗教仪式不是所谓的偶像崇拜。

二、从王母渡教堂与祠堂(敬天与祭祖)的结合看教会本地化

乔神父论述,无论是利玛窦神父在中国福传之路的适应策略,还是今日教会融合客家文化的思想,都说明要实现教会木地化必然要经历文化融合的过程。但有一点我们必须承认,在耶稣会利玛窦神父之后,即2630年道明会和方济会在福建传教,由于他们的看法与耶稣会的不同,就因当地祭天、祭孔、祭祖的文化与信仰的差异而产生了冲突,发生了震惊中外的“礼仪之争”。直到1938年12月8日,罗马传信部颁布《中国礼仪救令》,许可中国教友和传教士祭孔祭祖的仪式,这对中国教会而言,真是雨过天晴。实际上,中国礼仪之争就是探索本地化神学观点尚不融合的争论,致使中国教会丧失了三百年福传的黄金时期。乔神父认为,这实在是令人惋惜。

1924年6月份,在上海召开的第一次中国天主教主教会议,其主题是建立一个“正常的、自由的和中国化”的天主教会。1972年春节,假《联合报》副刊,于斌主教撰文“我为什么提倡敬天祭祖礼”,称“敬天祭祖”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提倡之,可以“敦教化、厚风俗”于

今日社会,这是宗教家所追求的理握之一;敬天是对天主的祟拜,相等于献“弥撒”,祭祖是对祖先的追念;他认为中国人历代祖先都有“敬天祭祖”的活动,这就是信天。成世光主教也做反省指出,中国人祭祖,原是极好的事,并且有组福音的传行,因为祭祖是孝道的表现,并且祭祖是承认人的灵魂不死不灭。

赣南客家祠堂作为一个家族的中心,尤其是作为祖先像或灵位所在地这一象征意义的场所,这就使得客家人的许多活动在祠堂内举行,包括信仰天主教的家族村落。乔神父根据其在赣州十多年的牧灵经验,惊奇地发现赣南教会有个与众不同的特点,即这是一个纯客家人的教会。

赣南十八县(原每个县都有教友,今只有10个县)教友人数约有2-3万、教堂10余座、6位神父、2位修女,原弥撒聚会点有几十处,且大部分教会活动都在农村家族的祠堂里举行,如:坪路谢家、王母渡郑家、罗峰吴家、刘家、蟠龙缪家、三江老邹屋邹家、唐口王村王家、太窝陈家、三子上叶家等等,而大部分教会活动点的负责人就是当地家族的“头人”。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因聚会点在祠堂,当地教会并不因为神父少或没有神父而停止信仰祈祷活动,教友们在家族头人的带领下继续传承延续,诵经祈祷恭敬天主,祭祀祖先。他们知道身为教友不能迷信,不能崇拜偶像,即使面对自己的祖先也要遵守教会的礼规,这是几百年来老祖宗传下来的的规矩。

神父为牧灵的需要,每逢教会大瞻礼、主日、节日、家族的婚丧嫁娶、祈福祝寿等经常会去各个祠堂照顾教友的信仰生活,为他们施行圣事。每次教友们团聚在祠堂,就会用一口流利的赣南客家话念经祈祷,唱歌赞美,参与弥撒。

当然,教友家族的祠堂与外教人家族的祠堂略有不同,信教家族的祠堂祖厅正中所挂的是天主全能圣像或耶稣苦像,圣像之下是祖先像或灵位,表示天主是神应当在上,神要光照庇护祖先及后代子孙。祭祖的时间一年只有两次,即年初一新年祭祖和清明祭祖。祖厅供桌上的供品也有所不同,教友不能像外教人一样摆放猪肉、鸡、鱼,各式糕点和水果,要按祖宗传下来,不违背信仰的礼规摆上供品,然后贴对联、献鲜花、洒圣水、放鞭炮、点蜡而不焚香,再按家族的规矩诵圣教会经文信经、天主经、圣母经、光荣经、降福经,祈祷跪拜天主,纪念祖先。祭祖礼毕后请神父为全家族举行感恩圣祭。

由此可见,客家人对敬天祭祖是源自人心本性的报谢天恩和感恩祖先,他们不但重亲情及宗族血缘的关系,而且他们更重视“敬天”的观念,以揭示“天道”与“人道”之间的仁德相配,和谐相应,互通融合。可以说敬天祭祖在他们的生活中早已融为一体。

赣县王母渡郑家的教会就是一个实例。乔神父根据史料介绍,该教会由利玛窦于1595年后(具体年代不详)在赣县桃江狗尾窝鸡冠峰那里建立。如今的王母渡郑家教友168人,系祖传信仰,家族继承先人遗志信奉天主教,淳朴善良,遵纪守法,爱主爱人。

现有教堂为第三次重建的两层建筑,第一层为祠堂功能,第二层是教堂。正面为罗马式,侧面为客家牌坊式,意为教会信仰与客家文化的结合,是表达敬天与祭祖合一的建筑。事实上,新教堂建成后(由家族奉献建成)后,教堂成为该家族的中心,既可以恭敬天主,又可以追念祖先。

乔神父指出,可以说王母渡教堂为家族而言是真正的光宗耀祖,天主籍着教会让家族更加和睦相爱,团结互助,懂得百善“孝”为先的重要。为教会而言是真正的荣主救灵,教会借着祠堂带领家人更加虔诚热心,爱主爱人,明白“爱”是家族的纽带,实践天主爱的诫命才是我们的信仰。

乔神父总结道,因此,在发展教会本地化的过程中,必会与当地的文化互融,包括礼仪、经文、艺术、建筑等等,王母渡教会把教堂与祠堂,敬天与祭祖,古今与中西,信仰与民俗结合在一起,表达出了“敬天祭祖”就是“敬主爱人”的思想,为赣南教会而言是一次教会本地化的尝试。如圣保禄宗徒所说的:“对一切人,我就成为一切,位的是总要救些人。我所行的一切,都是为了福音,为能与人,共沾福音的的恩许。”(格前9:22-23)(新教和合本圣经经文为林前9:19-23)

三、从牧灵角度浅谈教会本地化

乔神父认为,教会应当遵从宗徒(使徒)路线,随方设教;学习利玛窦,随方入俗;如同客家人重视家族,传承信仰;并且要扎根基督,活出信仰。

他最后总结道,在中国的文化中,敬天祭祖是天经地义的事,客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因着他们从中原举家南迁,远离家乡、思念祖先的经历,形成敬天祭祖的祠堂文化,体现了对祖先慎重追远的孝德。赣南王母渡的教堂融合了本地文化,表达了客家人敬天祭祖的情怀,是揭示中国“天道”与“人道”之间的仁德相配,为赣南教会本地化是一次新的尝试。因此,从“利玛窦南昌福传模式”可看出,当今教会要在本地文化中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融入本地文化,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发展教会。为具有深厚客家祠堂文化的赣南教会而言,祠堂不仅维系家族的血缘关系同时也传承了信仰,教会应借着本地文化的特色,重视家族,传承信仰。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