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你感觉到很疲倦,无休无止。
工作上,密不透风的压力;
父母,总是干涉你的选择。你想买车,他们说先买房,你想去别的城市,他们希望你留在身边,你想换工作,他们说稳定就好……虽然每次最终都会按照你的决定,但是中间的“口水仗”让你烦躁、愤怒;
孩子,那么小,咿咿呀呀,他不会理解你的心情,你只会羡慕他的状态;
你寄希望于妻子/丈夫,做一些事,希望得到ta如你所愿的反应,可是,很多时候,似乎,ta都不懂你,ta没有按你心里预期的那样表示惊喜、崇拜、安慰或者撒娇……
你不知道为什么,你有父母、妻子/丈夫、孩子,却感受不到多少爱;
面对生活,你满是无力感,你觉得自己像一片在凉凉薄雾里的秋叶,上不能入天,下不能入地,就那么悬在半空,仓皇凌乱,毫无光泽。
二
这是危机,也是转折。
人,总会遇到一个时刻,无比脆弱、挫败、崩溃,这是生活在告诉你,存于体内的“防御机制”已经不能应对当下的现实,你需要调整方向。
安静内心,问问你自己,如果满分100分,你自我评价多少分?换句话说,你接纳自己吗?完全接纳自己吗?
你是不是觉得自己没有本事很无能?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太瘦太胖太丑?你是不是觉得自己活地好失败好low好压抑?你是不是总自责,为什么自己是这样的人?你是不是会羡慕嫉妒别人的才能、生活?
一个人的自我评价越低,就越需要别人的爱来弥补,即,索爱,在两性亲密关系里,就越会控制对方,希望对方以你期望的样式与你相处。这样下去,往往两败俱伤,甚至,导致另一方忍受不了,最终离你而去。
那么,为什么你会自我评价太低,为什么你会深深自卑?
三
我曾在《福音的恩典:如何走出个人成长中的心灵之殇》里,写了自己与原生家庭之间错位的爱。我想这是数以千万计之人的遭遇。
每个人的童年或多或少都会被父母伤害,因为天底下没有完美的父母。这是内心匮乏、无爱无安全感的根源,因此会自我评价低、自我价值感低,而自我价值感低,会出现一种情况(本文只谈一种,还有别的):忽略自己,去迎合去讨好去忍受。这些看似“付出”,实则是索爱——我这样对你的时候,我希望能得到你的关注与重视。实则是控制——我都为你这样了,你怎么还那样对我?你应该如何如何对我。
追根到原生家庭,并不是要将自己所有的不如意归罪于父母,不懂真爱的父母曾经也是没有接受到爱的小孩,他们也是受害者。
追根到原生家庭,是因为治愈伤口时,一定得先知道伤口在哪儿,看见伤口,是治愈的第一步,以免在各种关系中,看不清自己的内在行为模式,自责、怪人,混乱不堪,撞得头破血流浑身无力。
四
原生家庭,固然对一个人的成长影响重大深远,但是,生而为人,可贵并且伟大之处之一,就是拥有强大的学习能力,继而进行自我修复,最终爱自己爱他人。
以我为例,我正是一个不接纳自己的人,当朋友们夸我文章写地好时,我觉得他们并不是真心夸赞,而是出于客套。老公是我文章的No.1读者,他每次都认为我写地极好,但是,我总认为他是理工科出身,并且平日没有什么阅读,所以没有欣赏水平,即便我写地不好,他都认为好极了。
这就是自我否认太厉害,并把这种认知投射出去,认为别人也是否认自己,或者找理由,认为别人的赞美并不正确。总之,就是不能从心底接纳全部的自己,不自信不舒展。
为了治愈自己,我开始学着给自己当医生,给自己开药:祷告、关注心里学公号、读心理学书籍、泪眼模糊地写下一篇篇关于原生家庭的文章(心理学认为客观深刻地写出伤害是一种比较好的疗愈方式),在生活中慢慢觉察自己的内在行为模式、看著作以开阔眼界、交流、保持思考……
走地容易吗?不容易。成长原本就是艰难的,不可能短时间内就爱上自己,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但是,因为相信上帝一直都在,所以心怀希望,没有放弃,并且他终于让我看到改变:2016年9月21号,因为一件事情,我终于开始觉得自己的文章还行(写下这句的瞬间,心里像抖了一下,觉得不好,但是,转而一想,为什么不好呢,怕什么呢,这是自己心里的真实感受。旧生命还会突然造访……)。开始欣赏自己后,看镜子里的自己都觉得比以前好看,睡前心里也甜甜的。
五
当你觉得自己感受不到多少爱的时候,别灰心,试着从外向内看,问问你,你爱自己吗?
只有你爱自己,才会爱别人——正如耶稣所言,要爱人如己——才会感受到更多的爱。
不管你曾经遭遇了多少伤害,请你坚信,在耶稣的帮助下,没有不能愈合的伤口。就从此刻,与我一起,停止自我攻击自我否认,开始学着赞美自己欣赏自己爱自己,哪怕全世界对我们恶语相加,我们都要对自己说上一辈子的情话。
我们原本是一口深井,井水清甜甘爽,种种原因,井上覆盖了厚厚的一层枯枝败叶,而我们慢慢就以为自己就是那堆枯枝败叶……不要气馁,勇敢面对,坚定前行,我们终将与自己重新相遇,与爱相遇。
透过感受不到爱,而开始学习爱自己,最终真正爱别人,这是上帝送给勇敢的人最美好的礼物。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