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曾经以为,拥有真正信仰的人,会浑身充满正能量。就如几年前在《重生》这篇文章里所写:
我会开始一段新的信仰路程,我会用更加渴慕的心去寻求真正的真理。我要去弄明白什么是基督信仰,而不是基督教信仰。这会是一个辛苦但是特别值得的旅程,弄明白了,我坚信自己的人生会不一样,会充满积极的能量,而不再像是苦行僧。是会像保罗一样,历尽苦难却依然坚定,会像力克胡哲,虽然没有四肢,但是积极得让有四肢的人羡慕。这才是真正的信仰。(这篇文章,是开始反思信仰之时写的,大致是说自己之前所领受的只是宗教,而非信仰,所以会有这么一段重新开始寻求真理的告白以及憧憬)
几年过去了,我不再认为拥有真正信仰,就会浑身充满正能量。我不再认为,圣经里没有记载保罗动摇过,就说明他一直坚定。我不再认为,演讲中的力克胡哲总是激情澎湃,就说明他生活中没有无力过。
即便拥有真正信仰,人,还是要面对一次又一次的失意、彷徨、无助等软弱,这是生活的本相。
但,传统教会却视这些再正常不过的软弱为不属灵、亏欠上帝,好像基督徒不该软弱不能软弱,致使信徒在心里排斥它们拒绝它们,所以,当软弱出现的时候,信徒会觉得自己离上帝很远,甚至憎恨自己。
每次主日崇拜、周间聚会的集体祷告,不管是代祷的还是自己祷告的,都能听到大家发出深深的叹息,并求主赦免自己的软弱亏欠。
或者,还有另一种情况,将所有软弱隐藏,假装非常“属灵”,人前永远喜乐无边、激情满满。
这两种对付软弱的方式,最终都会让人崩溃。
三
软弱,是每个人此生无法避免的太正常不过的情绪,不可能通过压抑、否定、排斥、拒绝来治愈。
我知道,保罗的教导是:攻克己身,叫身服我。那段灵与肉的交战,太多基督徒都深有体会,苦不堪言。然而奋力攻克己身的结果,要么不能战胜更加软弱,要么最终战胜,但苦大仇深,生命力无法欢悦流动。
哈佛有个心理学家,叫丹尼尔·韦纳,他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北极熊实验:所有参与者单独坐在房间,被告知可以想任何事,就是不能想北极熊,如果想到,就按一下电铃。
结果,电铃此起彼伏,不停不休。
实验结果不言自明:越是压抑某个想法,那个想法就越会纠缠不休。
那么,面对软弱,我们该何去何从?
三
福音书里,当耶稣预言门徒们会因为自己后退的时候,彼得说纵使别人都后退,他也不会后退。耶稣接着预言彼得会三次不认主,彼得说纵使和耶稣同死,也不会不认他。然而,他就是三次不认主。
耶稣死后,彼得灰心至极,重操旧业,开始打鱼。耶稣连问三次彼得爱不爱他,彼得前两次都很肯定地回答是,然而到第三次,他忧愁了。
耶稣升天,赐下圣灵后,彼得本来同外邦人一起吃饭,但他怕从雅各回来的守割礼的人说他,便和外邦人分开,以至于影响了其余的犹太人包括巴拿巴。最后被保罗责备。
耶稣生前——耶稣死后——耶稣升天,软弱伴随彼得一路。
我们都能在彼得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太真实了,我们何尝不是很多软弱?
然而,彼得并没有因软弱焦躁、自憎、沉沦,他在生命所有不可避免的软弱里,仍旧努力去自我实现,去实现个人理想完成个人使命——宣讲福音、医病救人。
四
面对软弱,我们不用压抑否定排斥拒绝,它就是生活的一部分,我们应和它为伴与它同行,照常生活。我们并没有因为彼得的软弱瞧不起他,相反,我们因为彼得为理想、使命的付出,视他为榜样、先贤。生命不只一面,去在另一个维度发掘自己突破自己,以及享受这一切带给你的成就感价值感。
软弱和勇气并不对立,它们共同存在,才是真实的人生。
面对软弱,我们不用以攻克己身、叫身服我的教导去跟自己内斗,它就是我们的一部分,我们要回到软弱本身,正视软弱,去探究自己为什么软弱,去看见软弱背后的真相,去理解自己接纳自己,才有可能重建内心,才有可能治愈并超越。如同彼得害怕被牵连而三次不认主,最后却勇敢地视死如归。
软弱和正能量并不矛盾,它们相依相傍,才是真实的人性。
软弱的时候,不要忘记,耶稣知道彼得会经历那么多软弱,但,依然在生前叫彼得磐石,并要在这个磐石上建立自己的教会,死亡的权势不能胜他。
软弱的时候,不要忘记,耶稣催人泪下的承诺:压伤的芦苇,他不折断,将残的灯火,他不吹灭。
五
信仰从来不是去软弱去人性化的过程,而是,在一次次的软弱中,触摸真实的人性,去看清自己理解自己,最终走出“我”,看见“你”,理解“我们”,即,接纳自己宽恕他人。
信仰从来都不是排斥软弱追求个体成圣,而是,在一次次的软弱中,认识生活的本相,不断解构宗教对人的束缚,重新构建完整的真实的个体,即,软弱本是生活和人性的一部分,带着它继续前行,追求成人。
作者简介:千与千寻,80后姊妹,籍贯陕西,西安财经学院会计学院会计系学士,中山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2012年1月13日受洗。在信仰路上摸爬滚打跌跌撞撞,记录其间思考感悟。
基督时报特约撰稿人文章,原文标题《软弱并不可耻》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本平台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