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特蕾莎修女被天主教教宗方济各封圣:活着就是为了爱

作者: 郑欣荣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6年09月05日 12:11 |

9月4日主日当天,天主教教宗方济各在梵蒂冈城圣伯多禄广场正式封特蕾莎修女(又称德兰修女)为圣人。

特蕾莎修女(1910年8月27日—1997年9月5日),一生致力于照顾病人、垂死之人、成千上万受到遗弃的人,于1979年获颁诺贝尔和平奖,有“加尔各答的天使”之称,她极受民众爱戴,穷其一生为慈悲做见证,被誉为“穷人的圣母”、“贫民窟的圣人”。

特蕾莎修女最让世人动容的是她追随基督成为穷苦人的朋友。她在印度加尔各答的贫民窟,用自己的爱去弥补那些受伤的心灵、用自己的生命演绎了她的信仰:热爱人的生命、满足人的需要、唤醒人的尊严。

中国的天主教媒体“信仰微刊”公众号回忆了特蕾莎修女一个让人感动的小事:因为印度穷人不穿鞋,特蕾莎修女就把自己融入到穷人中去,打赤脚几十年如一日。当她安息主怀时,人们做了一个决定,不给她穿上鞋子,因为她自从和印度穷人一起生活时,就不穿鞋子了。特蕾莎修女,就这样赤脚走进了天堂......

可以说,特蕾莎修女从12岁起,直到87岁去世,从来不为自己、而只为受苦受难的人活着,她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了穷人、病人、孤儿、孤独者、无家可归者和垂死临终者,因为她的谦卑与服事赢得了世人的尊敬和景仰,彰显了主耶稣基督的形象,成为主的荣耀使女。

曾有人问她:“为何投入那么大的力气和工作,只为陪伴这些人走进坟墓?你做的根本没用……汪洋无尽。”特蕾莎修女回答说:我们做的尽管是汪洋中的一滴水,但多了这滴水,汪洋不再一样。

1979年12月,被人们称为“慈悲天使”的仁爱修女会创始人特蕾莎嬷嬷被授予了“诺贝尔和平奖”。评奖委员会认为,她成功地弥合了富国与穷国之际的鸿沟,以尊重人类尊严的观念在两者之间建起了一座桥梁,为克服世界的贫困做出了卓绝的贡献。她在领诺贝尔和平奖时给世人留下的一个感动就是,她看到如此昂贵的诺贝尔晚宴时申请取消了晚宴,把所有的费用捐给穷人。

当年12月8日,特蕾莎嬷嬷乘飞机来到了挪威的奥斯陆。和平奖评奖委员会主席萨涅斯先生亲自到机场迎接。他告诉嬷嬷,国王殿下期望在典礼宴会上与她见面。嬷嬷当即反问道:“宴会?什么宴会?” 萨涅斯先生告诉她,他们将在10号晚上照例举办一个典礼宴会。特蕾莎嬷嬷马上说道:“请把宴会取消吧!”萨涅斯先生非常吃惊,因为这是自1901年诺贝尔奖设立以来,首次有人提出这样的请求。他不解地问道:“取消?为什么?”嬷嬷答道:“请把这笔餐费捐给加尔各答的穷人,好吗?”萨涅斯先生犹豫了一会儿,最终同意了嬷嬷的请求。在特蕾莎嬷嬷看来,这顿花费7000美金的豪华国宴只能供135人享用,但如果把这笔钱捐给仁爱修女会,修女们就可以让1.5万印度穷人饱餐一天。嬷嬷的善举很快通过媒体传遍了世界。在颁奖仪式结束后,挪威的邻国瑞典立即发起了全国性的捐助活动,一次募集的款项就达40多万瑞典克朗,而这却是嬷嬷完全没有料到的。至于那笔19万美元的奖金,特蕾莎嬷嬷也全部交给了修女会,并用这笔钱为印度的麻风病人设立了一个防治基金。此外,她还卖掉了那枚在世人看来无比珍贵的金质奖章,并将所得如数用在了穷人身上。

特蕾莎嬷嬷在颁奖典礼中的致辞中所言:“请记住,上帝赐给我们的礼物,就是要我们相互关爱。我们都可以用上帝的礼物做我们能做到的事情。让我们为了基督施予他人爱心吧,让我们像他爱我一样相互爱戴吧。” 

她在印度创立的仁爱修女会,目前在超过130个国家义务关怀弱小和设立爱滋病收容所、麻风病中心和妇女与孤儿收容所等。特蕾莎修女生前最遗憾的之一是没有能在中国设立仁爱修女会的中国分支。“我遗憾没有将福音传给中国穷人,只能无数次流泪为中国穷人祈祷。”是她的临终遗言之一。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