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专访】一资深国际宣教士谈:中国教会做好跨文化宣教必须重视的几个关键点

作者: 王璐德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6年09月09日 08:52 |

“有一种爱像那夏虫永长鸣

春蚕吐丝吐不尽

有一个声音催促我要勇敢前行

圣灵在前引导我的心

......
......
我带着异象向前走

要看到宣教的中国

将福音传遍世界每个角落

将福音 将福音 将福音传遍世界每个角落

 

这首《宣教的中国》在中国教会是一首最脍炙人口的歌,而之所以能够被广泛传唱的原因除了旋律优美、歌词传神之外,最根本或许是因为它简单明快地唱出了中国基督徒的心声:盼望自己的母国也成为一个宣教的大国,成为福音传遍地极这一异象的接力棒的接力人之一。

 

近几年来,伴随着中国教会的成长,亦有越来越多的教会和基督徒开始关注跨文化宣教:走出国门和自己的文化,把福音的种子撒向许多未得之民的地方。

 

但与此同时,中国教会在这方面也遇到很多实际的挑战和难点,比如神学与宣教专业训练、语言与文化、宣教士培养不足等。

 

日前,基督时报同工有幸认识一位有着多年跨文化宣教的经验,尤其在亚洲。他也曾在中国生活和学习多年,对中国语言和文化也很仰慕和熟悉。目前所参与的跨文化宣教服事中,也与中国有志做宣教士的基督徒们有许多交流。

 

他对于中国成为下一个世界宣教的接棒手充满信心和盼望,认为就好像福音书中的迦拿婚宴一样,天国的筵席中后面的会越来越醇香,他相信未来中国会在宣教上做出比之前的英国、美国、韩国等宣教史上重要的国家更大的贡献。

 

“爱之心、责之切”,他也提出要做好跨文化宣教,中国基督徒们必须要在一些关键方面彻底的改变。

 

他尤其提到几个关键点,认为中国教会要做好跨文化宣教,必须重视这几个方面。

 

以下是他分享的摘要:

 

1、宣教士:你要完全离开自己的文化,完全本土化融入当地的文化

 

中国人的问题是要大大张开眼睛、看世界;不能只是盯着自己、盯着自己的文化。

 

出去做跨文化宣教的话,你要完全离开自己的文化

 

戴德胜为什么成功呢?彻底融入中国的文化,他穿中国人的衣服、学中国人的语言、吃中国人的食物。

 

我遇到一个很有经验的宣教士老师,我问他什么戴德生那个时代的宣教士语言说的那么棒,现在我们怎么学当地的语言那么难?他就说了一个词:微信。虽然人在外地,但是还是用中国的微信跟人聊天,还没有完成走出来。当然,偶尔可以这样用,但是天天这样的话,我们融不入当地,我们还是在中国的圈子里面。

 

我很喜欢吃中餐,非常好吃。但是你去外国,要完全自己的文化放在过去否则就是一种民族骄傲我们可以吃火锅,逢年过节邀请周围人一起来吃一吃,本地人也觉得新鲜,但是天天吃不行

 

我们不能一只脚在这里,一只脚在中国

 

这样的话,我们在外地很容易骄傲,我们就失去了效果,到最后我们也很累,宣教也不了了之。实际上,我们并没有完全摆上、没有完全顺服。使徒保罗说“我向什么人做什么人”。如果我们在国外,但是活的还跟在中国一样,那没有什么效果。

 

我们培养宣教士的时候,每个月一定让学生去一次国外的教会,学生一定会听不懂,但就是让他们在这样的环境里面逼迫他们,让他们在听不懂的环境里面继续保持忍耐。

 

2、中国人要主动接过宣教的棒子,中国教会要自己有跨文化宣教的看见

 

训练中国人做宣教士不容易,但目标是帮助中国人走上宣教之路,所以无论去哪里,都是希望做对中国人有帮助的事工。

 

中国教会在跨文化宣教上有一些成功了,可是很多都是失败了,成功的不多,但是有,不能说完全失败。

中国教会需要从韩国教会等其他做宣教成功的教会好好学习,这是个接力赛,要好好拿过这个棒子。

 

不是说要模仿韩国或者美国教会,而是要学习一些原则,然后按照神创造的自己的民族的样子来使用。

 

现在全世界也是在一起投入到更多的资源去帮助中国教会开始宣教。但与此同时,一方面其他的教会比如西方教会也要伸出手,就好像接力赛的时候,一个要交棒、一个要很好的接过来。档案,西方教会有方法、有神学方面的装备、有资源,但很多事情中国教会需要自己解决,中国人很多需要自己站起来,外国教会可以帮助做一些培训,但主要的是中国教会的领袖需要勇敢的带领,勇敢的走出来做传教。

 

我知道有的韩国宗派有要求,要被按牧做牧师的话必须有几年在海外宣教的经历。我觉得这个非常好,因为没有出去的话,你真的不知道外面的情况。很多中国牧者说:“中国有10多亿的人不是基督徒,你怎么还想着要出去呢?”关键是:真的是如果牧者自己没有看到,很难推动。中国牧者自己出来做传教。意思是让中国教会自己有这个跨文化宣教的看见。

 

现在中国派的宣教士很多人水平不高,所以要很好的做培训。使徒保罗和巴拿巴被派遣的时候,是谁差遣的呢?其实不是当地的安提阿教会,而是圣灵。在使徒行传13章里面看到有安提阿教会中的几位先知和教师在禁食祷告的时候,圣灵感动了他们。你自己看使徒行传会知道,这些人很多不是安提阿本地的人,是其他各个地区来的,也就是说很多人是从外地差派到这里的传教士,所以圣灵一说,他们就有感觉。所以,要有传教的概念,领袖尤其需要有。

 

3、培养宣教士要从主日学开始,要让基督徒的孩子从小接触很多宣教士的故事

 

一个宣教士说过这么一句话:为什么我们做这么多的培训,但是很多人培训之后大部分就回去工作了,没有走上宣教之路呢?

 

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很难让他们从心里真的种下宣教的概念。我看到一些中国大学生去做宣教士,但去了1-2年就回来了,就觉得满足了,为什么,因为他们只是为了体验一下,而不是一种使命。

我一直思考这个问题“为什么培训那么多人,最终真的去宣教的很少呢”,后来有次听一个韩国宣教士的分享很有感触。他也是在各地做事工,呼召人站起来推动神的事工,去踏上大使命的道路,他说:“你知道吗?我几岁的时候在主日学看到宣教士,我从几岁一直都有这样的感动,所以到了20多岁以后去做传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他还说到,现在70%韩国的宣教士都是我这个年龄,因为我们都是小时候受到了这样的感染。同样,为什么美国现在差派宣教士最多,因为很小就在主日学收到这样的概念。

 

所以要让信徒有宣教的概念的话,必须从小时候就开始做。

 

现在很多是让青年人信主后去做宣教士,其实他们已经对自己的人生有了规划,虽然在这里做了培训,但回到自己的故乡、回到那个环境里面的话还是会回去的。在那个环境里面,父母说你先结婚、你先买房,很多人都这样不了了之了。所以说,为什么必须从小时候帮人树立宣教的概念,否则即使是从青年开始作也是比较难的。

 

在教会里面,尤其是基督徒父母,必须从小拿出来孩子、培养孩子,让他们有宣教的概念。另外,要让他们多多接触宣教,比如一些宣教士到教会里面分享,但有多少人会去儿童主日学呢?很少。

 

“孩子刚信主啊”,“孩子刚听到耶稣的故事,现在讲宣教太早了”,所以再等几年、再等10年,再给他们讲,可那个时候就很难接受了。所以父母要早点给他们讲宣教。



中国教会现在开始作这个的话,想一想,再过10年、15年会完全不一样。所以中国教会现在如果好好重视培养小孩子,10-15年后会有一个极大的军队去做世界宣教。必须从小开始,从现在开始,从我开始。

 

20多、30岁才开始学习跆拳道也很好,但是8岁的孩子学习的话只要几个星期就把腿拉开了,2030岁的人要用1年的时间天天做,可是8岁的孩子很快学会了,长大了可以那么厉害。这真让人羡慕。

 

 

芥菜种是最小的,但是从最小的可以变成最大的。

 

 

我们看现在参加再回来参加宣教培训的一些人,因为他们一般是已经有宣教经验了,所以他们很容易接受老师教的跨文化宣教内容,说如果早知道这个东西就好了,很容易接受,但是更大的期待应该放在宣教士的孩子们,基督徒的孩子们。

 

4、要多讲宣教士的故事,也有出现这个时代宣教士的榜样吸引人跟随

 

要给小孩子们在教会里面要多讲宣教士故事。

 

还有,要让人看到宣教士的榜样。有榜样的人,别的人自然愿意跟随、想跟他一样。看保罗也是,第一次他是和巴拿巴走的,但是后面看有来自这个地方、那个地方不同的人都来跟着他,因为看到他是这么伟大的宣教士,我想像他一样。

 

亚洲的文化真的需要一个带领人,他们需要一个可以跟随的榜样。我相信威廉凯里之所以成为现代传教之父,是因为他做了宣教的榜样,别人看到了他去宣教,说“他去了,我也要去”,美国的宣教士阿多奈拉姆.贾德森(Adoniram Judson1788 - 1850)去了印度之后、又去了缅甸,现在很多那边民族有了教会都是因为他,他是被谁感动的呢?是因为威廉凯里。贾德森说:“不是别人说你去我们支持你,而是说我也想去”。

利文斯顿也是这样,没有这样的故事就没有这样的感动,只是给人讲去宣教,给人讲去宣教,但没有实际性的,没有榜样,那么只是童话故事,要变成实际性的,要让人看到可以说:“他们能做,我们也能做”。

 

我相信接力赛是把最慢的人放在前,最快的人放在最后面,其实速度一直在提高,接力棒传道最后的人时是最快的速度。所以说,我对中国教会参与跨文化宣教很有盼望。

 

我相信20-30年里面,会在中国教会看到这样的贾德森。

 



(本文为基督时报独家稿件,由笔者根据采访内容整理而成。文中观点仅代表受访者立场,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