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至19日,主题为“社会变迁中的宗教研究与宗教教育”的第四届“基督教在当代中国的社会作用及其影响”研讨会在河北省石家庄市举行。
中国社科院宗教研究所所长、中国宗教学会会长卓新平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有必要探讨什么样的宗教研究及其成果是我们需要争取的?这种研究能对我们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什么样的作用?以及宗教教育在今天我们的中国社会,尤其是中国大陆社会是一个什么样的状况,能起到一个什么样的作用?”
河北省民族宗教事务厅副厅长丁辉指出,面对当前的新形势、新机遇,如何更好地发挥宗教在社会变迁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增强宗教在社会发展中的正能量,值得高度关注、深入思考。
他还在题为“中国基督教研究的回顾、现状及展望”的主旨演讲中,以改革初期、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90代后、世纪之交及未来5个时间段,对有关中国基督教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梳理,强调“中国的基督宗教研究在改革开放30多年以来应该说是基础良好、潜力巨大,信心需增,希望仍存。”
香港圣神修院神哲学院、原道文化交流学会蔡惠民博士在题为“神学教育当地语系化的回顾与反思”发言中,回顾了香港圣神修院神哲学院过去近九十年的神学培育工作。他认为,这一过程正是要把西方文化所孕育的“橘”,移植在中国的土壤上而成“枳”,又要保持信仰的“原味”。 他指出,“学院规划培育课程上,将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尽量提供不同类型、不同层面的课程,以适合各种程度的培育需要。”
北京大学历史系彭小瑜教授在发言中论述了如何处理神学教育与世俗教育的关系问题。他认为,如何保证神哲学院学生人文科学方面的训练,从而保证神职人员与社会非信徒的沟通与交流是中国神学教育需要考虑的问题。
香港教区档案处夏其龙神父的发言梳理了天主教神学教育在中国的历史与发展。他认为,未来神学教育将不会再像第一及第二阶段只为培育神职人员,而会更普及化及本地化,从心灵价值及灵修经验方面入手,并扣连中国社会生活议题,使教徒有机会藉神学教育深化信仰。另外,由于未来社会更倾向多元化、跨学科及跨宗教,神学教育会更趋向学术化,以宗教研究及学术研究角度分析神学教育,甚至与其它学科或宗教作比较,扩展中国学术界的研究领域。
中国天主教神学委员会副主任谭立铸在谈到中国教会的自身建设及其面临的挑战时指出,教会的“自身建设”需以教会的“自身认识”为先导,没有对“教会自身”的真实认识,教会的“自身建设”无从谈起。这是其一,其二就是如何把握“时代的征兆”。一个存在和生活于中国具体社会文化和时代中的天主教会,应欢喜地接受而不是刻意地回避自身所处的社会环境。因此,谈论中国教会的自身建设,在依据“梵二”有关教会论述的同时,必须以一种开放性和建设性的心态深入到教会所处社会的命运中。
信德文化研究所张士江神父回顾了半个多世纪以来政教双方在逐渐了解及理解对方的基础上,走向了接触、对话、交谈、合作的历史。他呼吁,今日中国教会要积极面向未来,学习包容,加强自身建设,提升自身素质,树立新形象,积极回应变迁社会的快速发展需要,发挥基督信仰净化社会风气和提升社会伦理道德的作用,以服务社会的优良传统贡献中国社会。
中国人民大学基督教文化研究所所长杨慧林教授为研讨会做了总结发言,他说,神学教育的本地化,必然涉及到中国现代思想文化史,本地化、处境化,其实是一个整体的、普遍的文化上的问题。香港学者发言中提到的全人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精神、教育理念,和中国大陆这么多年来讲的素质教育有很多关联。很多学者都提到应该用中国的资源进行基督宗教的研究,研究本地化的神学教育或者本地化的基督教神学,传教士汉学是一个通路,一个大的资源库,有必要作一个比较深入的追踪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和近代史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宗教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四川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原道文化交流学会、北京天主教与文化研究所、河北信德文化研究所,香港圣神修院神哲学院、北京教区修院、上海畲山修院、陕西修院、河北修院、基督新教、中央统战部、香港中联办、河北省政协、河北省民宗厅等单位50多人出席了为期两天的研讨会。“基督教在当代中国的社会作用及影响”系列研讨会从2010年开始举办,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和香港原道文化交流学会及有关人士联合发起的,旨在集合不同宗教研究学者,共同探讨基督教在当代中国可以发挥怎样的积极作用,并向有关的宗教管理部门建言献策。本次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基督教文化研究所、香港原道文化交流学会联合主办,信德文化研究所承办。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