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8、29日两天,台湾著名残障人油画作家黄美廉博士将参与在厦门举办的两场名为“活出生命的色彩”的公益助残活动。本次活动由厦门诺苗教育咨询有限公司,一个服务残障儿童的公益机构主办,东方美美容事业连锁机构、益聚福建NGO学习网络、厦门基督教青年会、壳氏(泉州)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爱网拍、厦门SUP乐至尚街舞工作室、厦门小猪网协办,海峡导报、海峡生活报、海西晨报、集美电视台协同报道。
黄美廉博士的事迹相信很多人已经耳熟能详,她出生时由于医生的疏失导致脑部神经受损,面部及四肢肌肉都失去了正常功能。她的妈妈甚至绝望得想把她掐死再自杀。然而人的尽头往往是神奇妙工作的开头,在爸爸妈妈的悉心照顾和不断的祷告下,她的四肢渐渐有力了,跨出了人生的第一步。
童年的她,虽然面对许多嘲笑、欺辱和异样的眼光,但却幸运地遇到了欣赏她艺术天分的马治江老师,使她坚定了成为画家的信念。为了让她接受更好的教育,在她十四岁时,她父亲变卖所有的家产全家移民美国,她也进入洛杉矶市立大学就读,之后又转至洛杉矶加州州立大学艺术学院。她以令人难以想象的努力付出取得了艺术学博士学位。
如今的她,虽然依然无法开口说话,与人交谈时只能用笔在纸上表达,但却靠着毅力和乐观,不仅成为台湾乃至世界闻名的画家,还奔赴世界各地现身说法,给那些需要帮助和关怀的人们带去了生命的亮光,重新唤起了他们对生命的热爱。
笔者有幸参加了28日的分享会,以下是相关报导。
分享会一开始,黄博士的幽默就逗乐了全场。只见她在白板上写道:“亲爱的朋友,在这里你可以睡,只要你睡得着……”分享会中,黄博士时而在白板上奋笔疾书,时而向公众做出各样的表情和手势,在她的“声音”祝锦华老师的翻译下,发出信息的速度一点也不比其他的交流会慢。
黄博士告诉我们,其实在台湾的童年生活只是她生命中的第一个低谷,在到美国以后,她经历了生命中的第二个低谷。因为语言不通,她在学校里根本听不懂老师在说什么,在向父亲要求回台湾无果后甚至以死相逼割腕自杀。(祝老师在旁边打趣说:其实美廉当时自杀太没诚意,别人是割手腕她是割手背,引得会众都发出会心的微笑)直到3年以后,黄博士才算是走出了低谷,能够在课堂上领悟老师的教导。
黄博士分享道:刚到美国的时候,其实周围的同学和在台湾时差不多,都喜欢欺负她,也没有人愿意和她做朋友。有两个特别淘气的同学总是把喝剩下的牛奶倒在她的杯子里,因着父亲的教导,她总是默默地忍受。直到有一次,她说她是“福至心灵”,把杯子“唰”地往那两个同学甩过去……在场的同学都惊呆了,后来慢慢地就有人和她交朋友了。不过她很认真地告诉在场的朋友“这样做是很不对的,千万不要模仿”。
黄博士最喜欢的动物是猫,她说画就像是她的女儿,以后都会嫁给别人,而猫就是的她的儿子。她还透露自己养的第四只猫也是最后一只猫的名字叫做Jeremy.Huang,因为它跳跳跳的调皮样子很像林书豪在投篮。全场又是一片笑声。
当被问及她是否有取得心理学博士的学位时,她坦诚其实这是一个美丽的误会。她在美国时确实选修了心理学,但是在美国要取得心理学博士学位必须通过统计学课程的考试,而对数学完全不感兴趣的她最终选择了放弃,所以也就没能取得学位。
有会众问她:“你生命中哪件事最让你感到神的同在?最感恩最开心的事情是哪一件呢?”黄博士表示在她现在的生命中,时时刻刻都感受到神的同在。因为她会常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对待所遭遇的事情,所以可能也就比别人有更多一点的开心。
她分享道:有一次要出书,出版商要求她在6月份就把画画好,结果她在6月初炒菜时不小心把鼎掀翻了,溅出来的油把她小臂上的皮肤都烫伤了(叙述中黄博士举起手来,疤痕至今仍清晰可见)。当朋友们为她着急的时候,她却非常感恩地向神祷告,因为她的画刚好已经完成了,虽然肉体上很疼痛,但至少可以不必忍痛去作画了。
黄博士此次还给厦门的会众带来了她的三幅新作品:《奇异恩典》、《莲舞》和《摩西的祷告》,画作中绚丽色彩和所展现的乐观向上地精神让会众赞叹不已。有会众问及黄博士在作画时会不会想其他的事情,黄博士表示不会。而祝老师则证实道:有一次她有急事找黄博士,结果电话没人接,跑到楼下大喊也没人回答,吓的她以为是出了什么意外。直到黄博士寄钥匙的邻居听到后跑过来帮忙看门进去一看,才发现黄博士在专心作画呢。
整个分享会中,黄博士的热情、诚恳、幽默和机智都强烈地感染着在场的每一个人,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忽略了她外表上的不方便。如果此刻的你闭上眼睛,相信你一定会和我一样忍不住赞叹,黄博士是一个多么完美的人啊。是的,我们每个人都不完美。但正如黄博士的名言:“我只看我所拥有的,不看我所没有的”,如果我们可以常常怀着感恩的心,数算神所厚赐给我们的,相信我们也就更有力量来“活出生命的色彩”了。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