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4日
微信

“近现代基督教的中国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福建召开

作者: 王新毅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3年11月12日 08:51 |

11月9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与福建师范大学中国基督教研究中心联合举办的“近现代基督教的中国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在武夷学院宋明理学山庄召开。

据“近代中国研究”消息,研讨会有共有来自美国、加拿大等国以及中国大陆、香港、台湾地区的政界、学界、企业界和媒体等近60余人参加了会议。此次会议共收到30多篇论文,视角独特、选题角度丰富,学者们从全球化与中国化、基督教中国化与政治、中国化基督教神学思想探索、基督教中国化区域研究等多个方面进行研讨,会议讨论热烈,互相交流气氛融洽。

在当天上午9点开始的开幕式上,首先有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所长王建朗为本次大会致辞。他说到:基督教的中国化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它不仅是一个宗教议题,还是文化议题、政治议题、社会议题,因为基督教在中国的发展,有一个特殊的背景,尤其是近现代的基督教,不可避免的跟列强的强势进入中国发生了关系,所以我们如何处理好这个关系,一直是困扰我们的一个问题。它确实有两方面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我们知道近代中国有许多教案,不是所有的教案都是没有道理的,确实出现了许多问题;在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到,基督教作为一个宗教经过了社会的发展,比如学校、医院、社会慈善、企业等等方面,对近代中国带来积极的影响,所以我们应该说这个两个方面的作用都会并存的,如何的正确的认识基督教的发展,这会是一个长久的课题。他还指出,“近代史基督教的研究和近代史的研究一样,需要有一个历史的眼光,放大的眼光,前沿的眼光来看待近代基督教的发展,需要我们一个开放的心态,一个包容的心态看待这些事情,所以我相信近现代基督教不是以是不是‘对的’,是不是‘科学’的,是对还是错的态度来讨论,这样的态度不是一个学术研究所该有的,所以我们要以一个现实的分辨力去看基督教进入中国之后发生的问题。在这里我们会分析一些原因,这些才是我们要探讨的。总而言之,我相信我们对近现代基督教的探讨不仅会取得非常学术的意义,而且对我们今天也是有非常现实意义的。”

之后的首场主题演讲上,北京大学宗教文化研究院院长张志刚和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宗教与国际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徐以骅两位教授就“近现代基督教的中国化”这一议题发表了他们自己的学术观点和思考的结果。张志刚教授认为基督教中国化的概念旨在立足于学术立场,更客观、更理性地探讨基督教何以能够融入中国文化、中华民族、特别是当代中国社会。他通过“中韩基督教史比较”、“当代中国宗教生态”和“国际宗教对话动向”这三方面对“基督教中国化”进行深入的思考和探讨,最后他认为社会实践是检验宗教信仰的主要标准,就当今中国国情而言,“基督教中国化”的必由之路在于,为当代中国社会的改革开放、发展进步做出积极而重要的贡献。

徐教授指出如何理解今日中国之基督教,中外和教会内外有种种不同的视角和看法。他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一是后传教时代的中西宗教互动;二是当前中国基督教在中国社会的处境;三是“信仰中国”:关于中国的新叙事。他认为,在中西宗教互动中,呈现出:传教士不再是主要的精神纽带、互动范围涉及到多个领域、中国在互动中表现出更多的主动性、美国的“宗教知华派”为数寥寥等特点。在社会处境这一面,基督教在中国的社会地位从1949年以前的“三高”的特点逐渐变化为今天处境的“三个边缘化”的特征。最后他谈到“信仰中国”这个新视角不仅对正在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当代中国而言具有现实的启发意义,而且对中国基督教的深入认识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9日当天的研讨共分为3个主题单元。第一单元的主题是:在全球化背景下对“基督教的中国化”的思考和理解。第二单元围绕对“基督教的中国化”中政治角度的意义探究”的主题展开。 第三单元以对“基督教的中国化”中神学思想的探索为主题。

 本文素材来源于“近代中国研究”网站jds.cass.cn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