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基督徒历史名人梅贻琦:清华大学校格的奠基者

作者: 海粟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0年07月27日 18:38 |

每年的6月—8月对参加高考的很多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岁月,尤其是7月底8月初,高考成绩公布、各大高校公布录取分数线、学生填报志愿一连串的活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一生的职业。近日,国内知名高等学府清华、北大也相继公布了录取分数线,以理科为主的清华大学更吸引了很多理科学子的眼球。


清华大学,一所有着深厚的福音根基和悠久历史的大学,以自由、民主为其办学基调,追溯清华历史的话可以看到清华这种基调的奠基者是是第十七任校长梅贻琦。近日,共识网上刊登了一篇名为《探索近代中国改革之基督徒历史名人——清华校长梅贻琦》,讲述了他任清华校长期间,清华的斐然成绩、美好的口碑都深受他的基督教信仰的影响。


文章中提到,“梅贻琦是历任清华大学校长中非常重要的一位,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于赴美留学期间,受洗成为基督徒。归国后出任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干事,后又在清华大学长期担任校长。不论是教育理念、行事作风,还是道德品格、人生旨趣,他都深受基督教的影响。”


“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的精神


1889年出生于天津的梅贻琦,因其卓越的成绩于1909年考取第一批“庚子赔款”留美生,并于1909年抵达美国。他在美求学期间皈依基督教,成为基督徒,他和当时的几个留美同学一起加入了马萨诸塞州的基督教会北美联合会组织,并经常参加青年会的活动。


基督教青年会是一个相当社会化的组织,其立会宗旨“非以役人,乃役于人”一语,乃取自《圣经》太11:28 “正如人子来,不是要受人的服事,乃是要服事人”,强调为社会、为人类服务。


1914年,梅贻琦获工学士学位。因家庭经济困难,他不得不放弃攻读研究生的机会,回到中国。是年10月,梅贻琦被聘为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干事,直到1915年9月回清华任教。


作为一位深受基督教青年会影响的近代教育家,“非以役人,乃役于人”的精神贯穿于梅贻琦一生服务清华的努力之中。梅贻琦出任清华校长的背景是,一向追求民主、自由的清华学子们赶走了3位校长之后11个月的时间清华没有校长,在这样的历史时刻一向沉默寡言的梅贻琦担起了这个重担,学生们心目中的梅贻琦是永远的校长,他肯做事,终于所做的事。


这一时期的清华有着颇为浓厚的基督教色彩。美籍教师自不待言,中国教师也多为基督徒,学生中虔诚信仰者亦不乏人。清华的校长、教务长,要能在清华待得长久,除了留美的条件(后期又加上是否为清华毕业的条件)之外,是否为基督徒也很重要。清华校内的基督教青年会成立于1912年,当时会员约占全校学生的半数,归北京基督教青年会学生部直接领导。为了宣扬基督教教义和帮助学生提高英文阅读能力,基督教青年会组织了许多课外查经班,每班不超过十人,每周一两次,读英文版《圣经》,学生都是自愿参加,由中外教师担任指导。梅贻琦曾任天津基督教青年会干事,因此也应邀指导一班。社会学家吴泽霖教授和潘光旦教授回忆说,他们都曾参加过梅贻琦所指导的查经班。

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


今年5月30日,上海纪实频道做了一期名为《梅贻琦:奠定清华校格的教育思想家》的节目,节目讲述了梅贻琦看似平平淡淡,却深刻的影响了一代人的一生。节目中回顾了就职清华校长后的梅贻琦发表的一个公开演讲,他说,“一个真正的大学不是要有多少大楼,而是要有大师。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完整人格”。他希望教授在教育和人格上对学生起到教育和引导的作用。对于“大学教育培养的是哪一种人才呢?大学教育是培养人还是制造机器?”的提问,梅贻琦说,大学教育当中最主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全人格的教育,如果能够造就全人格的学生,将来不管他从事什么工作都会踏踏实实的做好。


他提倡有基督教精神的自由、民主,并将学术自由其作为办学的灵魂。当时的梅校长作出了一个让人费解的举动,他在行政上削弱自己作为校长的权利。但是就是一直甘于居于幕后扶持帮助教授们的校长梅贻琦却吸引了当时很多大师来到清华任教,使得清华在极短的时间内由一个专门培养留美预备生的学校一举跃为全国最著名的高等学府。


梅贻琦于1962年5月19日病逝于台湾,他将自己近50年的人生默默的奉献给了清华。他说,人最大的勇气就是敢于做一个平凡的人。今天世人对他的评价是“他任校长期间没有做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情,却真正完成了一个作为教授的使命,他没有被称为大师,却组织了一个庞大的清华大师团队,成就了清华的历史。”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