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纪念400年前传教士利玛窦 用基督之爱谱写的人生

作者: 甘泉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0年04月21日 10:00 |
 1610年5月11日,距今年5月11日,正好是400年的历史。一位传教士在400年前踏入中国,成为耶稣会来华第一位宣教士,不仅把当时西方的科学带入中国,为中西文化交流融通打下了基础,更是传教士先驱,把耶稣基督的好消息带入中国。今年中国举办巡回展,纪念这位宣教士。
 
为了纪念他对中西文化交流等作出的深远贡献,“利玛窦——明末中西科技文化交流的使者”巡回纪念展2010年2月7日-3月20日在北京结束后,4月3日至5月23日在上海博物馆举行,6月5日至7月25日在南京博物馆举行,之后还会到澳门展出。
 
此次巡回展是由意大利马尔凯大区政府与中国文物交流中心合作举行的。继首都博物馆展出之后,4月2日下午该展出再次在上海博物馆隆重开幕,展品共计113(组),这些文物来自于中国上海博物馆、首都博物、南京博物馆、辽宁省博物馆和罗马、马切拉塔、热那亚等地的数十家博物馆和图书馆。

此次的展览是以利玛窦的一生为脉络,从他的出生、教育和加入耶稣会的过程、到远航,再到踏上中国大地之后留在各个城市的足迹,期望把他的心路历程较为完整的展现在今天的观众面前。

展览会以实物、图片和文字三者密切结合的方式进行,按照利玛窦的生平布置展现,共分12个部分,除了利玛窦本身所著的书籍、以及日常用品之外,此次展览还陈立了利玛窦时期在文艺复兴思潮影响下代表性的西方艺术,其中不乏意大利文艺复兴绘画大师的杰作,如拉斐尔的《永恒与天使》,提香的《菲立普二世像》、洛伦佐·洛托的《力量与不幸之战》等,而三幅17世纪根据拉斐尔手稿制作的巨型挂毯亦尤为珍贵。

4月19日,天主教台湾辅仁大学举行的为期四天的“纪念利玛窦逝世40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辅仁大学还举行了利玛窦铜像揭幕仪式,中国内地多位学者也出席了此次研讨会。

在为期四天的研讨会里面,与会者会从多个不同视角审视中国历史以及利玛窦所处时代、追随其步伐的明、清时代的耶稣会士们以及同时代传教士们的经历,展开深入的分析探讨。此外,还将就当代中国教会的情况展开交流。除了主题演讲、论文发表、圆桌会议之外,一系列的纪念活动也会举行,包括“利玛窦——龙之国度的耶稣会士”纪念品全台首映。

天主教教廷枢机主教团主席索达诺枢机还专门向研讨会发来了贺电,他表示,利玛窦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尊重和弘扬的精神永存,他同时还指出,利玛窦“首先是基督福音的使者”。
 
在耶稣基督爱的激励下,利玛窦没有评判中国文化,没有论断中国文化,而是以一颗真挚谦卑的心学习中国文化,从生活方式、术语、礼仪各个方面了解中国文化,为之后的传教士来华做了铺垫。在当时代,利玛窦带领当时著名的士大夫徐光启等人成为基督徒。
 
他逝世时,来到中国的使团一共有8名使者与8名中国耶稣会传教士在4个教区和一个传教所供职。此外,还发展了25000名基督教徒。
 
16世纪的欧洲人踏上发现新大陆之旅时,在商人、士兵和冒险家以外,还有一类离开故土前往遥远国度的人群,那就是传教士。他们怀着将福音散播到世界上每个角落的信念,历经那个时代难以置信的英勇壮举,到达很多人无法到达的地方。利玛窦是耶稣会士中通过学习汉语、中国文化和使用欧洲科学的新方式来传播福音的代表人物。
 
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撰文说:“利玛窦是中国人中的中国人,是传教士的先驱, 利玛窦以中文精编了一套天主教神学和礼仪术语,使中国人得以认识耶稣基督,让福音喜讯与教会能在中国文化里降生。”
 
利玛窦把欧洲的数学、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使明朝士大夫得以了解欧洲的哲学宗教、精密器械以及绘画艺术,能够放眼观察和认识西方世界,是“西学东渐”第一人。
 
利玛窦他号西泰,是第一个变西文姓名为中文姓名的人,是第一个能够阅读《尚书》、《周易》等中国经典因而能够深入理解中国文化的西方人。中国人尊称他为“泰西儒士”,傅吾康等世界知名的历史学家认为,他是“有史以来中国和西方之间最杰出的文化桥梁”。
 
利玛窦熟通中文,勤于著述。据说他在中国近30年中所写的中文著作有20多种,其中有科学译著,还有关于宗教、哲学、伦理等各方面的文章。利玛窦晚年在写给罗马神父高斯塔的信中说:“在我用中文撰写的书籍中,最受中国人欢迎、影响最大的当推出版不久的《畸人十篇》”。
 
《畸人十篇》是对话体著作,记录了他同8 位中国文人的谈话,涉及死亡、灵魂不灭、斋戒、灵修、善恶报应、占卜以及财富等诸多方面。在第三、四篇中,徐光启作为对话者,同利玛窦交流了对死亡的思考。利玛窦自诩“畸人”。
 
利玛窦翻译中国典籍,向欧洲人介绍中国文化。早在2009年阿根廷《21世纪趋势》周刊网上,就有文章说:“利玛窦成为中国与西方在科学和宗教方面交流的典范。从文化角度,剥光西方神学的衣物,再给它穿上容易被人理解的新外套的做法是否可行?这个问题或许至今仍困扰着科学家、哲学家和神学家。在这些致力于寻找科学和宗教对话的共同平台的众人之中,利玛窦走在了前列”。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