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2023母亲节专访(四)|一西南基督徒学者分享:我在事奉教会和养育孩子的道路上的看见与思考

作者: 舒华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3年05月14日 09:24 |

母亲节,应该是一个子女对母亲表达感激之情的日子,也是一个全家值得庆祝的日子。正是因为母亲对孩子无条件的爱、有智慧的引导和忍耐,成为了孩子一生中成长的沃土。期盼在这一天,天下所有的母亲都能够得到应有的表彰与祝福,从而让她们的劳苦与付出的心得到真实的安慰。

尹婉蓉(化名)姊妹是一位70后学者,她育有一儿(25岁)一女(20岁)在信主17年的过程中,她经历了事奉教会和养育孩子丰富的心路历程。

近日,笔者有幸与来自西南的尹老师一起聊到了“作为教会事奉者和母亲的反思与感悟”这个话题,尹老师把她所经历的,所看到的感悟和心得向笔者娓娓道来。 

以下是本平台与尹老师分享的核心摘要:

问:您如何看待女性,尤其是师母这个群体,她们在教会里事奉的意义和价值?

答:我觉得首先,她的蒙恩很重要。从教会历史上,尤其是在基督教成为罗马的国教以前,对于教会的建立和发展,教会里的女性都是功不可没的。从中国教会来说,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女性能不能做牧师?能不能讲道?”有一个人曾这样回答,他说:“我不从神学上面去谈这个问题,我只从一个事实,就是如果中国教会离开了姐妹同工,还叫中国教会吗?还能撑得起来吗?”他的意思是如果教会里没有姐妹的事奉的话,中国教会根本不可能发展,也不可走能到现在。姐妹是教会发展的兴起者,很多教会的发展是从姐妹开始的,然后弟兄逐渐地加入进来;第二点,姊妹在教会里面,她们在各样的服事上面都是不可或缺的,姐妹在教会里起着中坚力量的作用,她们的奉献、事奉和委身都是无比珍贵的。教会应该需要肯定姐妹、师母在教会里侍奉的价值。

对我自己来说 ,我作为一个教会的服事者,从我自己个人的经验谈起,我自己是感觉到很幸福。

这个很幸福包括两个,一个就是我在服事的时候真的感到从神而来的喜乐、平安、盼望,感觉到事奉的时候是自己最好的一种状态,感觉到自己在那个时候是很美的,所以感到很幸福。换句话说自己的恩赐能力、自己的兴趣、自己的热爱都在这一个点上合一了。反之,对于人来说其实往往幸福指数低,就是在于它以上这些方面是分裂的。但是我自己感到我在服事当中,这些方面不是分裂的,而是很和谐的。《从优秀到卓越》这本书里面,它有一个三环理论,就是说当一个人的激情,也就是他的热爱,以及他的能力和由此而来的收益三者都重合的时候,那么这个人他会感到自己很幸福,很有价值,而且他会越来越优秀,从一个优秀者甚至提升到一个卓越的这样的一个地步。

对于教会里事奉的姐妹和师母群体而言,她们的幸福感往往是在负重前行中去体会的。

第一,女性本来就扮演了多重的角色,要做很多的工作。现在又有在教会里面的服事,工作量是非常的饱和。女性在教会服事也不闲着;第二个,撒旦也会利用女性的一些弱点,比如说在情绪的把控能力上面,在一些个性格上面,因为圣经里面也说女人是软弱的器皿。魔鬼也有很多攻击搅扰的破坏工作;第三个是,在这个过程当中还有一层负重是来自于家人的不理解、不支持,或者是同工不能够很好的肯定、接纳和鼓励。第四个就是,女性自身有的一种困惑,因服事的时间越长,就是对于女性究竟在教会当中怎样被定位,怎样来和同工配搭的问题。其实女性心中它会有很多的自我的反思,也会有感到迷茫的地方。如果姐妹或者师母能够突破这四个方面,个人的生命、家庭的照料、教会的事奉和个人的成就感都会来到得胜的。

与此同时,目前我看到中国教会的姊妹在服事当中,比较大的局限是其人文素养和神学装备方面是明显需要被培训的,是需要更多的学习的,否则即便有很好的信心和生命,但是在这上面比较薄弱,就会有承担不了的部分。现在基本上教会里面是四五十岁五六十岁的姊妹们在担着,他们在这方面是有很多需要提升的,但是教会、主内的机构也好,亟需为这些姊妹提供学习辅导以及心理的支持。我觉得这是需要引起关注的,并且让更多的教会和机构愿意帮助他们,需要这样的一种良好氛围。

问:作为母亲,您是带着怎样的价值观、方式与方法来养育你的孩子?

答:我想到的一个词语就是土壤,妈妈的角色就是土壤,第一个它非常的重要,是树木之根,不可或缺的存在。也就是说母亲是养育者、供给者,而且是从生命根底里面出来的。同时也是需要让母亲认识到自己是土壤,不是阳光,不是空气。对于母亲来说要学会一个很大的功课,那就是学习,少说话,多放手,少唠叨。包括让孩子在信心当中自己去试炼,去经历成长,这个是很难但很必要的功课。

无论是从我自己,还是从身边的同工弟兄姊妹的情况来看,信主的姊妹在养育孩子上面,甚至比世上的人还要艰难。第一个,这个艰难来自于姊妹在教会服饰那种属灵的攻击。这个可能平时我们说的比较少,实际上是魔鬼往往会在这上面做很多的工作,想用这个来拖垮姊妹的服事,我们需要重视这个方面。

第二个就是比较艰难的地方在于,自己的孩子很难教好。要教别人家的孩子,然后让别人来教自家的孩子。自家的孩子不管你讲道讲得多么好,不管你服事的多么好,自己的孩子会更多地从切实的生活和关系当中来看自己的母亲的,不仅来看,其实他们对于母亲其实有更高的一个期待和要求。

因为作为服侍者,那需要爱神爱人,有很多弟兄姊妹需要去照顾。其实而对于孩子,我后来才意识到他们心里会很在乎,就是你究竟爱不爱我,你究竟爱兄姊妹和教会更多还是爱我更多?这个不仅仅是我有罪,后来才想到。举个例子,一对传道人,父母将自己的家开放作为接待家庭,每周聚会都在自己家,他们的孩子就感到这个家不是自己的家,他就感到父母不是自己的父母,他就感到在自己在父母那里不是那么重要的,不是被全心被爱的。

第三个就是,作为服侍者,我们希望孩子从小就在主里面被养育,让他的信仰有很好的根基。神也有很多的训练,你良好的愿望,你如此的付出。但对于孩子来说,他不买账,这个不买账尤其在孩子的叛逆时期,他会特别的去想,这是从妈妈来的,我不要像我的儿子,有一段时间他就很明确,不管这个信仰好还是不好,凡是从你来的、从家里来的我都一概拒绝。我不想受家里的任何影响,我要我自己来。

第四个,从我自己的体会和看见而言,作为服侍者家里的孩子很容易变得假冒,这个也是养育当中的一种困难。就是这些孩子因为各种原因,无论是教会对他们的期待,母亲对他们的期待,他们有的时候会表现出来很好,但实际上背地里会就是就是另外是一套,就是这个是比较头疼的。

问:您如何看待自己的养育观和在养育孩子中反思与成长?

答:我自己在母亲的这个位置上,从孩子出生,我就有这样的认识,不是我在养孩子,是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是孩子在培养我。我要和孩子一同来成长,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那么当和孩子发生冲突的时候,或者是一些事情发生以后,就是神让我看到自己真是罪人。我也对孩子这样勇敢地说出来,就是说妈妈也有很多不足,也有没有能够很好的理解到你的地方,妈妈也是一个罪人,但是我们不管怎么样,可以一起来面对,一起来在主里面去成长。在对孩子的养育上面,我自己这些年的体会,我明白一个道理,就是闭上人的嘴,伸出为孩子祷告的手。就是要做一个为孩子祷告的代祷者。

现在,很多父母都注重亲子关系,有很多那种鼓励父母陪伴孩子这样的观念。对此,我心里是纯疑惑的。首先,从我们七零后这一代成长来看,父母哪有说像现在这样刻意陪伴的?反而无论是童年的快乐,还是青年的创业好像是很自然。其次,我也从中反思:现在孩子的课外学习基本上都是需要付费的。这就如同现在孩子的很多学习都是需要付费一样,父母的陪伴也成了一些需要去量化的。既然是量化的,他一定是人为的。

但实际上孩子的成长的过程当中,随着他年龄的增长,父母的陪伴时间的多少不是最紧要的。紧要的是孩子愿意跟你谈,愿意回家。愿意和你保持一个可以沟通的交流的关系,就已经是非常成功的父母了。因为随着孩子的长成,任何一个生命主体,他需要更多的阳光雨露,他需要经历风雨。经历上帝给他带领当中必须要去面对的各种的成长的挑战。而现在如果强调父母的陪伴,他其实是父母不肯放手和过度干预的一种模式。即便是这样的干预是出于一片爱心,但是仍然带给孩子很多的挟制和不必要的伤害。

这些感悟也是从我做母亲这些年当中的反思而来。我们学习了很多的理论,也愿意为此付出时间、心血等等。但有的时候可能适得其反,我从一些适得其反的现象和事实当中的反思。是因这些道理违背了上帝的生命之道,因为有太多人的手在其中工作,成为了伪造的教育,而不是顺应神心意的养育。

我对孩子具体的引导,从切实的经历和做法来分享,第一个就是尤其是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带着他们每天读经祷告,那个时候不管他们愿意还是不愿意,至少习养成一个习惯。第二个就是,我有意识地建立每周有一个家庭的时光。尤其在孩子大一些以后,你再要求他们,他们也不一定能够听你的话了,所以就变成是以爱来吸引,有这样的家庭时光,在一起彼此代祷告、在一起唱歌,在一起分享自己最近的心情,或者是对彼此说鼓励和赞美的话等等。第三个就是鼓励他们写灵修笔记、写日记。还有一个就是当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带着他们祷告,有的时候孩子会软弱挣扎到一个根本不想祷告,他们很烦。但作为母亲,仍要懂得包容和忍耐,带领他们走困境之中走出来。

做父母当然要管教孩子,陪伴管教。圣经说,你们作父亲的,不要惹儿女的气,恐怕他们失了志气。管教孩子的尺度实在是,每一步都需要紧紧依靠神,谦卑在神面前的事情,父母稍不注意就可能过界了。也有可能没有给孩子立好界限。恐怕他们失了志气。这个界限就是父母在管教当中,在不让他们失了志气的前提下,反而让他们有信心去面对自己的人生,勇敢地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