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倦怠心理学》:当你很想躺平或疲惫无力时,值得读的一本书

作者: 王新毅 | 来源:基督时报 | 2023年02月13日 10:00 |

这是一个流行躺平的时代。
躺平作为一个网络热词,其实它还有一个大名:“倦怠”。

 许多人,都或多或少、不可避免地会有陷入到倦怠,或者说内心疲惫无力想躺平的时候,不想奋斗、不想成长,从而摆脱各种压力和挫败、对自己的不满意、对现状的不满意、对环境和的不满意。

而当深陷其中时,很值得拿起2022年5月出版的《倦怠心理学——为什么你什么都不想做,什么都不愿意想》这本并不难读甚至说有点类似通俗但却是一本不失严谨的书翻一翻,读一读,或者对你不无裨益。

该书英文原版的名字是Extinguish Burnout,这两个词连起来直译就是熄灭筋疲力尽。副标题是A Practical Guide To Prevention and Recovery,直译出来就是干预和恢复的实践性指导。

其中Burnout一词是当下西方常常用的词,在教会和基督徒群体里面也不例外,尤其是许多的牧者同工群体中这个词也常常被提及,因为不少牧者同工在服事中会遇到这种筋疲力尽,身心俱疲,心灰意懒的情况。

关于如何走出这样的景况?西方教会也有很多建议,最基础的包括比如恢复灵修、读经、聚会、祷告,寻找辅导和关怀、切实的帮助等等。

除了这些,其实《倦怠心理学》(Extinguish Burnout)这本书也很值得一看,因为它从实践的角度来分析和谈论这一情况,以及给出实际的建议。

作者是罗伯特·博格,IT专家,曾17次荣获微软公司“最有价值专家”(MVP)称号,和他的女儿特里·博格,也是一位拥有30多年护理经验的临床护理专家。

虽然根植于许多研究结果,但它的文风和知识点都不深奥,写作简洁清爽,考虑到倦怠状态中的读者的情况,每章读完也仅需5-6分钟。

另外,译者的翻译更是有很多中文口语化的用词,尤其在每章节小点的标题更是如此,比如倦怠就像过了火的房子,除了废就是空、手机刷出来的除了空虚,还有倦怠、为什么你看谁都烦,就想一个人待着、别人虐你千万遍,就不要自己“补刀”了 、放弃自己刀枪不入的幻想吧。

干预倦怠,可以避免走向抑郁

翻译者在序言中介绍说,在心理学研究文献中,“倦怠”一词最早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用于研究个体在工作中体验到的情绪耗竭、动机丧失、身体疲惫等一系列负性症状。之后由于它与人们工作生活的紧密关联,因此成为组织行为学和健康心理学的热点研究领域。随着研究的进展,学者们逐渐认识到,倦怠并不仅仅与工作有关,同样会发生在能够给予人们价值和意义感的所有领域中,如婚姻倦怠、学业倦怠、养育倦怠、社交媒体倦怠,等等。有倦怠感的人会产生无助感和绝望感,这是抑郁症的两个主要症状。严重的工作倦怠会导致个人与客户、顾客、同事甚至最终与家人分离,并由此产生孤立感。人处于倦怠状态,易于患上抑郁症,并产生厌世的负面情绪。直到如今,经过近50年我的相关研究,在倦怠领域已经积累了许多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为了让大家了解和重视以及懂得如何应对,最需要这样一本既科学又通俗易懂的指导手册。

该书的内容有很多带来启发之处。比如谈及何为倦怠,做了一个比喻“就好像一栋被大火烧毁的建筑”,从外在看好像钢筋混凝土都在,看不上太多损坏,但是里面却被烧成了废墟。而正在经历倦怠的人也是如此,无论是否被看得出来,里面都会感到空虚,而这个时候很容易去做一些上瘾行为,比如喝酒,或者人们熟悉的刷手机,但是结论还是空虚和倦怠。作者提到“目前,抑郁症的发病率持续上升。但很多人并非是真正的抑郁症患者,而是产生淡漠型抑郁的人,或者造成这两种情况的原因很有可能源自倦怠情绪的不断滋生。虽然社会整体的富裕程度在不断地攀升,但我们却发现自己越来越感到我们迷茫和孤独。我们因富足而觉得自己不再需要任何人,从而阻止了和其他人建立联系,井进而导致了他息的发生,因为与他人建立联系是我们避免懈怠的重要方法。”

这里可以看出懈怠现象与20世纪60-70年代西方物质富裕后的精神危机有关,也也当时的工业化的工作方式带给人的压力有关。书中说到,工业革命与全球经济一体化是造成工作倦怠的主要原因,因为劳动者成为了一个个位置、功能不同的模块或者零部件,在被赋予了工具理性的同时却泯灭了很多的人性与自由精神。这与当下我们的社会开始流行躺平的心态也有许多相似之处——物质富裕、城市化和经济发展的压力带来精神压力。

避免倦怠:与他人建立联结、寻求支持、自我关怀....

而其中最重要的医治方式的关键点之一就是人们需要和他人建立联接,因为倦怠常常也会导致人们失去联结,就想一个人呆着。

倦怠的三大表现,书中提到是精疲力竭,愤世嫉俗,缺乏自我效能感比如觉得自己无法改变现状或者未来,或者自己做的没有达到自己期待等等。

书中提到一个浴缸模式,即我们面临的自我或者别人、社会对自己的要求越多时,我们的个人能动性就被消耗的越快,但是当我们对结果有正确和正面的感知时,以及获得支持和自我关怀时,可以给我们注入个人能动性,懈怠发生的机会就会大大减少或者弱化。

尤其是获得支持,比如我们的家人,朋友,同事。这里我们需要意识到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独立于其他人存在,都需要依赖他人。

而谈及支持的类型,作者提出说,每个人周围都有一套可以获得 帮助以提升个体能动性的支持系统。支持的形式是多样的,既有情感支持,也有物质支持和制度支持。每个人的支持系统也是有区别的,有些人缺乏的是物质支持,而有些人缺乏的是情感支持,而最重要的支持是你可以感受到的支持,认为会有人关心和支持你是一回事,看到有人支持你并且能真切地感受到支持则是另外一回事。

最为忽视的是自我关怀,比起总是期待别人关怀自己,首先要自己重视关怀自己,它不仅是为你充电,还可以提升你自我充电的能力。“自我关怀是最容易被忽视和投入不足的一项活动”,作者还提醒说:“许多人都会进人一个误区, 那就是为了满足他人人的需求而推迟自我关怀,特别是那些承担关怀职责的人。例如,牧师和护士通常会感觉教区里的信众和病患比自己更加需要得到关照。但实际上就如‘利息是由本金生成的’一样,你只有对自己进行投资才能够给予别人更多。如果你不花时间休息和自我充电,两手空空的你将无法给予别人任何功东西。”

可以说自我关怀,是为自我赋能的一种重要途径。那如何关怀自己呢?可以从关怀自己的身体开始,比如体育锻炼、合理膳食,改善睡眠等,而改善睡眠其中一个技巧包括睡前30分钟不使用电子产品,因为电子屏幕的蓝光会降低褪黑激素的分泌量。另外,还有对自己的心灵展开关怀,比如改变自我对话的方式,让自我苛责的内部声音消失,适当减轻不必要的压力,不过多要求自己等等。特别是需要正确的看待自己的个人价值,不是每件事我们都要做到最好,即使创造不了什么价值我们本身也是有价值的,而且要坦然接纳自己。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