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7日
微信

华南传教士小传(二十七)天主教 方济各·沙勿略

作者: 鼓浪隐士 蒙允转载 | 来源:基督时报蒙允转载 | 2023年01月21日 17:40 |

方济各·沙勿略(St. Francois Xavier)为耶稣会最早到东方宣教的传教士。他为福音在东方各国的传播做出了贡献,被誉为“东方宗徒”。

1506年4月7日,方济各·沙勿略生于西班牙纳瓦拉的哈维尔城堡。父亲是国王的顾问,母亲为当地的贵族。从小生活在贵族世家的沙勿略并没有沉迷于属世的享乐也没有子承父业进入政界,而是在神的呼召下,进入神学院,将自己的一生完全奉献给主。1528年,年仅22岁的方济各·沙勿略以优异的成绩从巴黎的圣巴尔贝学院毕业,被任命为博韦学院经院哲学的讲师。

为对抗新教在欧洲的发展,沙勿略的好友,西班牙人依纳爵·罗耀拉于1535年8月15日成立耶稣会,旨在巩固天主教会的属灵权威,并通过海外宣教向外邦人传播福音,同时拓展天主教在世界的势力。沙勿略响应罗耀拉的号召,加入耶稣会,成为最早的七个同工之一。

1540年,方济各·沙勿略奉教廷派遣前往东方宣教。沙勿略先在印度的科摩林群岛主持教务,1542年前往印度果阿。他在印度宣教几年后,转赴马六甲宣教。沙勿略在印度、南洋群岛等地宣教7年,取得很大成功,领洗者数以千计。

在马六甲,沙勿略结识了日本商人湛四郎(安日禄)。他从沙勿略明白了福音,受洗成为基督徒。湛四郎不断地向沙勿略介绍他们国家的情况,希望他能到日本宣教。沙勿略看到日本的需要,决心前往。他认为要促进宣教事业的开展,必须掌握当地语言,他在湛四郎的帮助下用日语写了一份简略的祈祷书。同时,他深感日本有其独特的文化,要使福音顺利传播,应对当地文化采取必要的适应。沙勿略倡导的了解宣教地文化,将福音与当地文化做适当调和的宣教策略,对日后来华宣教士影响甚大,利玛窦、马礼逊、戴德生等都是这一策略的实行者。

1549年8月15日,沙勿略和两名修士在湛四郎的带领下抵达日本鹿儿岛。他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带领1千多名日本人认识真道,受洗归入主的名下。然而,他也遇到预想不到的情况。当他和日本的知识分子辩论时,日本文人反诘到“如果你的宗教所言为真,为什么在中国却没有听说过呢?”的确,日本自弥生时代起(中国秦汉时期),就以中国为师,隋唐时更是派遣大量留学生来华学习,日本从宗教、哲学、文字、科技、艺术等领域到日常生活的很多方面都受到中国巨大影响。沙勿略通过与日本文人接触,深刻地了解日本与中国在文化上的传承关系,认识到中国在东方宣教工作的重要地位。他曾说“汝谋发展吾主耶稣基督的真教,中国是最有效的基地,一旦中国人信奉真教,必能使日本唾弃现行所有各教学说和派别。”于是,他决定到中国宣教。

1551年11月20日,沙勿略重返印度。为来华宣教做准备。由于明王朝实行闭关锁国政策,除了外交使节,其他外国人一律不准入境。在商人朋友的帮助下,沙勿略组建了一个使团,以此得以进入中国,参见中国皇帝,以期得到自由宣教的敕令。

1552年4月,沙勿略离开印度果阿,踏上前往中国的旅程。1552年8月沙勿略乘“圣十字”号抵达距广东台山县正南30海里的上川岛。不久,沙勿略得知明朝政府严禁使团入境,入华前景什么渺茫。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宣教的心志,他在岛上建立一座小教堂,作为入华的基地。并通过和暹罗使团协商,谋求一个席位随使团朝见中国皇帝。就在方济各·沙勿略积极筹划来华宣教之时,病魔袭击了这位主的忠仆,他不幸染上了疟疾,由于缺医少药,12月3日凌晨,方济各·沙勿略在上川岛走完了他短暂而辉煌的侍奉道路,在主怀里安息。

正如主耶稣所说:“我实实在在地告诉你们,一粒麦子不落在地里死了,仍旧是一粒。若是死了,就结出许多子粒来。”(约:12:24 )方济各·沙勿略虽然没能踏上中国大陆,实现其来华宣教的愿望。但是,他的宣教热情却激发了不少欧洲宣教士,他们怀着对基督和中国人的热爱,远涉重洋来到中国。在利玛窦、艾儒略、汤若望等欧洲宣教士以及徐光启、李之藻等中国同工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击碎“磐石”,使福音在中华大地扎根。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