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真实的金陵十三钗:15名传教士的爱与泪

作者: 王新毅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1年12月19日 02:35 |
一部打着鲜明张艺谋烙印的《金陵十三钗》在2011年的年底扑面而来,带领许多国人又再次将目光投向已经深深烙入民族灵魂之中的南京大屠杀,而如火如荼的宣传攻势、观影讨论等都让影片中的主角——无论是贝尔还是玉墨都着实火了一把。然而真实的“金陵十三钗”又是怎样的一番故事?
 
也许影片制作放当时并没有预料到的是:在《金陵十三钗》这部电影唤起人们对南京大屠杀再次注目的同时,当年十多名外国传教士带着爱和泪拯救南京金陵20多万百姓的故事也再一次回到人们的视野中。
 
伴随着《金陵十三钗》电影的热播,当年真实版“金陵十三钗”的故事也成为媒体报道的热点之一。《文史参考》等报道重现了当年24名外国人死守南京城救了25万国人的历史事实,其中15名是传教士。其中,时年51岁的美国传教士明妮•魏特林和德国人约翰•拉贝等共同发起建立了“南京安全区”,他们分别留下的《魏特林日记》和《拉贝日记》成为那段血腥历史最直接、最有力的证据之一。《魏特林日记》中的记载不仅是小说《金陵十三钗》的创作素材,更是字字见血的控诉。
 
当年留下的24外国人有金陵大学历史系美籍教授贝德士。当时他全家正在日本度假,他非但不庆幸自己躲开浩劫,还与家人分别、冲破封锁只身回到南京。和贝德士一起留下的,还有美国长老会牧师米尔斯,金陵大学社会学教授史迈士,农艺学教授里格斯,德国西门子公司驻南京办事处负责人约翰•拉贝,美国圣公会南京德胜教堂牧师约翰•马吉,美国基督教南京青年会牧师乔治•费奇(又名费吴生),金陵大学鼓楼医院美籍代院长特里默,医生威尔逊,德国礼和洋行工程师克勒格尔等。这些西方人在南京生活多年,以“老市民”自居。其中有15人来自美国教会。在这些外侨中,费奇与中国的缘分也许是最深厚的。他还有一个名字叫费吴生,因为他生于苏州。父母是传教士,早年从美国来到中国。
 
这20多位外国人成立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保护了大约25万中国人。得到西方侨民救护的南京千千万万难民感激地称赞他们是“活菩萨”、“守护神”。难民们说:“使中国人免遭彻底销毁的惟一原因,就是南京有为数不多的异邦人。”
 
他们还想方设法把日军屠城真相送出重围。1937年第一篇对南京大屠杀的现场目击记录就来自金陵大学历史系美籍教授贝德士女士。12 月15 日,四名西方记者将这份记录带往上海。12月16日,末了一名西方记者离开南京,临走前他收到基督教南京青年会牧师费吴生的信函。记者以《美国传教士叙述的南京恐怖统治》为题,将信函内容宣告在的《纽约时报》上,成为最早向世界显露表露南京大屠杀的报道之一。
 
在保护南京百姓的外国人中有一名魏德琳女士。她的故事亦是感人。上海“八•一三”事变后,日军从8月中旬起对南京每日空袭。当时,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大部分师生都已撤到后方,自愿留下来的4名教师和11名职员组成了留守委员会。其中,学院教育系主任魏特林任代理校长。她先后4次收到了美国大使馆的撤离通知。她在日记中写道,自己有责任负起使命来,“就像在危险之中,男人不应弃船而去,而女人也不应丢弃她们的孩子一样”。魏特林顶着压力收容了许多女难民。
2月18日,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正式更名为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拉贝回国前在告别致辞里说,“我一定不会忘记,明妮•魏特林小姐是怎样率领400名女难民穿过全程,将这些人送进我们安全的收容所里的,这只是无数事例中的一个。”
 
1941年5月14日,魏特林回国后一年去世。魏特琳被安葬在美国密歇根州的雪柏得镇,墓碑上刻有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剖面图,还刻着 “金陵永生”四个汉字。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