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王胜:我国长期支教的现状与未来

作者: 石门坎教育公益基金会 | 来源:基督时报蒙允转载 | 2019年04月05日 07:54 |

长期支教组织本身,分层管理,有两个明显的发展方向:一个是组织发展更加规范和规模化,另一个就是更为创新和专业化。

——————————————

家好!

上午陈浩武老师提到,石门坎公益分为“精神的石门坎”和“具象的石门坎”两个方面。我今天主要聚焦具象的石门坎,也就是在石门坎地区的教育公益发展状况中,有关长期支教情况的一个简单的汇报。

我们在川滇黔地区做了一个统计。在四川地区,比较活跃的城市,长期支教的组织大概有10家,在云南只有5家,在贵州大约有8、9家,总共加起来不到30家,这是比较活跃的。

我们看一下川滇黔地区长期支教的需求,因为这几年,政府在农村地区的教育投入力度是比较大的,包括网络、道路这些硬件环境都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但是在另外一个层面,乡村的居民在陆陆续续搬离,去了县城;同时也因为撤并学校,所以学校也在逐渐减少,留下来的往往是幼儿园和小学一到三年级的教学点,这些都对我们的长期支教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还有一个层面,虽然乡村教师还是存在,但是缺口很大,一个原因是因为地处偏远,没有人愿意去;第二个,现役老师,可能会有产假,会生病,诸如此类,也会造成空缺;再就是关于艺术、体育、英语等方面的老师非常缺乏。

在这个需求背景下,川滇黔地区的长期支教,近几年陆陆续续发生了一些新的变化,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以前我们找老师,有人就行,现在不仅如此,可能还要有一技之长。

从这个角度来看,对于想去支教的这些人,从“凭着热情”要向“专业化发展”,教师培训的缺口就很大。由于很多人去支教真的就是凭着热情,他并不是专门想去做这个事儿,但是一线的需求又不一样,所以对他的培训的需求很大。

从年龄结构来看,有从小学往学前和小学低段转移的趋势;从内容来看,语文、数学这些还是有基本需求,但是对于素质教育的需求,包括艺术、音乐、美术等的需求越来越高涨。

另外一个方面的呈现,就是支教组织自身的管理水平也逐渐从粗放式到规范化的方式发展。

从长期支教的现状来看,如果每年帮助50名支教老师开展支教活动的组织来看,在川滇黔地区大约有10家左右,占了长期支教组织的三分之一,这10家在我国也是做得比较突出的。其中以基金会方式来开展支教的有5家,占了五分之一左右。从这个角度也可以看到,之前我们的长期支教很多都是草根组织,这几年越来越多的基金会慢慢进入到这个领域。

这10家规模比较大一点的机构,北京有4家,上海有1家,其他分布在四川和贵州等地。

这个特点也体现在贵州和云南地区对支教的发展需求,从原来的“有学上”,慢慢要转变到“上好学”的阶段,也就是对素质教育的需求慢慢增加。四川地区,因为它的支教需求主要还是集中在大凉山、甘孜州等地区,还处在“有学上”的阶段。

长期支教组织本身,分层管理,有两个明显的发展方向:一个是组织发展更加规范和规模化,另一个就是更为创新和专业化。

大部分长期支教的其他的支教组织,仍然维系着原来坚守的方式,能不能跟上未来发展的需求,还是有很大的疑问。

组织发展更为规范和规模化的样本有北京的“美丽中国”和“为中国而教”、“上海杉树公益”等等,他们都有顶层的设计和系统设计、组织架构。

组织发展比较创新和专业化的样板有上海“田字格”和“大山小爱”,四川的“好友营支教”等等,他们是小而精,但是在某一个方面做得很专业。因为它的专业性,又可以跟当地的政府合作,建立好关系,甚至接受政府的委托,运营学校。比方说田字格,就是贵州的一个县委托它做学校,还有凉善公益接受当地教育局委托做学前教育的教师培训。这些都是走专业化道路的组织。

那么草根发展起来的比较大的规模机构,有四川的索玛花基金会、凉善公益,贵州的华瑞支教、北京的百川公益,它们的规模比较大。为什么它们做得很好,因为规模大了以后,可以吸收社会各界的资源,也就是这些组织的创始人,其实都是组织社会资源的能力比较强;但是,一些规模较小的,特色不明显的长期支教组织,生存空间就慢慢变小了。

从我们2016年第一次评柏格理园丁奖,到今天我们再评柏格理园丁奖来看,有一个很明显的特征,就是长期支教的老师年轻化趋势明显。我们可以看到2016年,我们收到的柏格理园丁奖的候选人老师里,80后的比例是83%,90后的比例是28%;但是今年80后的比例是17%,90后的比例是72%。

这个年轻化的趋势,就意味着对教育创新的需求的满足性在提升。因为有年轻的支教老师加入,这些年轻人受的教育程度可能比较好,也愿意做教育创新的事情,比方说分层教学、多媒体的应用,班级的管理,阅读教育、艺术教育,包括各种各样的学生活动等等,都可以看到年轻的支教老师带来的新的东西,有很多创新的地方。

这从另外一个角度也可以看出对教师培训的需求,开始远远地大过只是引入硬件或者支教老师,无论是政府的特岗老师,还是我们的支教老师,都需要做系统的、专业的、长期的培训和支持。

同时也可以看到,学前教育的需求在逐渐增强。之前我们没有太注意到,长期支教领域有人在做乡村的幼儿园、学前教育,这一两年已经有专业的机构在做这件事,这也是我们乡村教育需求的一个变化。

另外从支教组织本身来看,管理规范化和教育专业化的这些长期支教组织,因为它的专业性,跟政府的关系就会比较好,那么,就为规模化的支教或者可持续发展的支教带来很大的可能性,所以这也是发展的新的趋势。

从长远来看,长期支教永远是存在的,因为教育的不均衡,教育的差异是客观存在,有差异就有需求,有需求,政府够不到的地方,长期支教组织就会存在下去。

今天晚上,我们会颁发第二届柏格理园丁奖,我们有一些受奖的长期支教老师也到了现场,晚上大家可以具体听听他们,这些坚守在偏远地区支教的老师们现身说法。

谢谢大家!

本文为石门坎基金会秘书长王胜在“第四届柏格理精神研讨会”的演讲整理。时间:2018年6月10日;录音整理:李清霞;图片来源:石门坎后援团。


原文刊载于“石门坎教育公益基金会”微信公众号,基督时报蒙允转载,不拥有版权。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