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研究显示:婚前就同居的夫妇,离婚的风险更大

作者: S.I.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8年10月24日 10:05 |

一项最新公布的研究表明,在婚前就同居的夫妇,离婚的风险更大。据悉,这项新研究的结果也印证了既有研究的数据。

上月,美国的《婚姻与家庭期刊》(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刊登了一项研究报告,称所谓婚前同居效应仍是个现实现象。通过对这种效应的长期研究,社会科学家发现,那些在婚前就同居的人更容易陷入婚姻的挣扎。

该研究名为《同居经历,以及同居与婚姻关系解除的关联》(Cohabitation Experience and Cohabitation's Association With Marital Dissolution),作者群包括迈克尔·罗森菲尔德(Michael Rosenfeld)和卡塔琳娜·罗斯勒(Katharina Roesler)。上周三,来自维吉尼亚州夏洛特镇家庭事务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Family Studies in Charlottesville, Virginia)的斯科特·史丹利(Scott Stanley)和加勒兰·罗纳德斯(Galena Rhoades)指出,该研究的结果显示,这些挣扎牵连到离婚风险的上升。而之前的研究认为,婚前同居效应会消失,转而变为短期效应和长期效应的互相作用。

两人也解释说,那些认为同居的消极效应会消失的人,他们根本没有在近期同居并结婚的人中仔细检查,以掌握足够多的离婚结果。

罗森菲尔德和罗斯勒发现,根据数十年的研究数据,婚前就同居会与婚后第一年的较低离婚率有关联,但从此以后,离婚风险每隔一年都会上升若干。在该研究中,研究人员使用了全美家庭增长调查(National Surveys of Family Growth)有代表性的六波数据集合,对其所包含的数年中216455对夫妇进行离散性时间-状态记录法进行分析,预测他们婚姻关系解除时间。

据悉,所使用的数据为代表性样本,收录美国1970年至2015年44岁及以下女性的初次婚姻。

史丹利和罗纳德斯解释说,最近有数篇学术论文认为,在过去10年至15年结婚的人群中,“婚前同居效应”已经消失不见。这些论文所依赖的观点为:婚前共同生活变得正常化、正当化,同居行为不再与婚姻中的负面结果联系在一起,这或许是在家人和朋友之间的耻辱感减少的结果。

但罗森菲尔德和罗斯勒的研究对这一观点提出异议。他们指出,曾与多名伴侣同居的人和只与一名伴侣同居的人相比,前者在结婚后的离婚率比后者高。

他们认为,尽管确切的原因仍存在争议且难以确定,但没有同居经历就直接结婚的夫妇,他们会在婚后沟通中面临更大的冲击,因此在短期中,他们的离婚风险是要高于有过同居经历的人。

这项研究再次证明了,婚前有过同居经历的夫妇,其离婚的可能性会增加。而其他一些数据,如根据联合国人口基金在上周三发布的年度报告,称美国约有40%的生育是非婚生育,比1970年增加了10%。

联合国人口基金的报告称,有数据显示,在美国,新生儿主要是与非婚夫妇一同生活,而不是同单亲母亲。数据还显示,有关婚姻、生育和女性在劳动力市场的作用的社会和宗教规范已经发生了重大变化。

之前曾经有过一次民意调查,受访的调查者称婚前同居是个“好”主意。

在名为《巴纳趋势2017》(Barna Trends 2017)的报告中,显示有65%的美国成年人认为同居是个好主意,另有35%的人认为同居不是好事情。57%的受访者表示目前正与或曾经与男友或女友有过同居经历。

与此同时,有研究也发现,如果父母已婚,则孩子会在各方面表现得更好。

2017年2月有一项研究报告,名为《绵延不绝的同居行为:全球性的同居和家庭不稳定》(The Cohabitation-Go-Round: Cohabitation and Family Instability Across the Globe)。文中选取了100个国家的综合数据,显示当非婚夫妇或单亲母亲生下孩子后,家庭会变得更加不稳定。文中还对68个国家进行了详细调查,显示选择不结婚的夫妇人数不断攀升,这对儿童个性的稳定构成了破坏,尤其是在孩子的早期成长中。

该报道指出,在美国,“大多数单身父母所生养的孩子,他们在成长过程中会被吸引到同居或婚姻关系中,他们与伴侣的关系会在孩子出生后就变得那么稳定了,而他们的亲身父母也是如此。”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