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90后基督徒:对中国教会历史沿革的小范围回顾和前瞻(下)

作者: 靖语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7年09月16日 07:44 |

编者按:每一代人并非凭空而来,都出生于历史、并且延续着历史。如何看待和理解历史,对于明白所处时代以及所承担的时代使命十分深远。本文是一位山东的90后的基督徒姊妹所写的她对于中国教会历史沿革的回顾,以及她结合自身经历和观察对时下中国教会的一些现状的思考。

(续:90后基督徒:对中国教会历史沿革的小范围回顾和前瞻(上)

三、中国城市教会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以笔者自身教会为例

笔者所在教会为一家改革宗背景的城市教会,该教会位于D大学附近,以面向大学年轻的年轻知识分子为主,旨在培养具备一定知识素养、富有活力、将来必成为社会中坚的年轻人。执着于“向下扎根,向上结果”、“培养年轻下一代”的意象,教会几经探索,从传统家庭教会到城市福音派,再到改革宗,内中所经历的困难和挫折,正是这一阶段中国教会发展的缩影。

传统家庭教会由于信众知识水平低下,对外比较封闭,一直保持着单薄的基要派传统,但缺乏成形的教义体系,祷告、读经、参加晚间聚会和礼拜是他们主要的信仰生活。由于自身的局限性,他们既没有能力解决自身子女因接受的无神论教育所产生的信仰困惑,也难以在城市化进程中找到合适的教会发展模式,而逐步走向没落。城市教会中新福音派运动进行地如火如荼,但也存在很多世俗化倾向。面对中国教会传统信仰持守圣俗二分的世界观,轻视思想与知识的作用,新型城市教会也大幅呈现迎合信众和趋于肤浅的世俗化倾向,以至于中国教会在整个文化界、知识界、科学界不能发挥力量的现状,归正神学在中国受到广大信众的追捧。从“唐迷”热到现今,改革宗归正神学在教会内越发受到尊崇。但在这场归正运动当中,教会也出现很多问题,现将主要问题进行以下几点描述:

1.信众不同信仰背景与教会领袖不可调和的分离主义之间的摩擦
当新一代有基督教信仰背景的年轻人进入新兴城市教会之后,尤其是在这股热潮之中参与过系统神学教育的年轻人,品尝着对传统信仰和浅薄的新福音派信仰进行指手画脚快感的同时,也纷纷对下一步中国教会的发展之路摩拳擦掌,跃跃欲试。但不得否认的是,每一个抱有这种雄心和热忱的年轻基督徒都面临一个极其复杂的教会状况,同时储备的知识和生命老练程度都远远不够,也是他们所要面临的极大挑战。一方面,城市教会所聚集的信众群体,都有着不同的生活和信仰背景(其中不同的信仰背景往往是导致教会分裂的主要原因。)传统的基要派和新一代年轻人的生活格格不入,就出会出现较为注重迎合社会的新福音派和强调受苦和持守敬虔的基要派之间产生冲突和摩擦。自诩正统的改革宗抨击农村基要派的无组织和反智倾向,讽刺灵恩派感性和敬拜仪式的“乌烟瘴气”,谴责福音派社会事工的人本主义,抨击三自教会政教合一,一枝独大,再加持守真理的“神圣情结”,笔者见到的一些改革宗发言人总是以不妥协、不听取意见的姿态凌驾于讲台,导致很多信众离开教会,或者发言人本人被逐出教会。

2.信众薄弱的心智基础难以跟随被拿来的精英理论
新兴城市教会收纳的群体要么是没有多少教育背景的农村务工人员,要么是对没有社会经验和辨识能力的年轻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与普当地填鸭式应试教育背景有关),要么是多多少少受社会功利影响和怀抱投机心理人士。当讲台上的信息全部是复杂抽象的神学理论和对各种教派的抨击的叫嚣声时,单纯而又接受能力强的学生全盘接收并付诸于实践,带有那农村信仰的背景人士因怀抱对教会合一的单纯幻想而被逼入反智的角落,而比较功利的人又为什么在难以寻见基督的教会里待下来呢?这就导致年轻学生在去实践的时候难以招架理论和实践的巨大反差,原本就没有多少神学装备的传统信众则视神学为洪水猛兽,而其他明哲之士则避而远之。

3.意味偏颇的教会论理论基础
笔者认为,改革宗正统的自我定位必然导致对其他教会的排他倾向。而事实上,即使是非基督教人士也有许多基督徒所要学习的地方。独自掌握话语霸权而直接屏蔽其他教会的观点,拒绝交流和倾听,教会路线走得太狭隘。会员制要求入会信众全部遵守加会规章制度,割裂信众生活实际,使得信众必须在教会的决策和自己的生活之中做出割舍,并美其名曰“生命的优先次序”,致使在教会在越敬虔的人在社会上越被边缘化,信众被“关”在教会里而与社会脱节,难以发挥积极影响力,重返“圣俗二分”的老路。

4.“人本”信仰和“神本”信仰概念引入的不健全及其错误运用
以神为本的信仰要求,必是很多爱主的人乐意追求的。但是将教会作为一个特殊群体用各种要求来要求信众必然撕裂信众真实的生命状态。按照加尔文“教会是圣徒之母的说法,是教会来生养信众还是信众来供养教会呢?按照圣经上说基督是牧者 ,那么教会以外无真理的说法是否会让有形教会撺夺基督的位置呢?(事实上这种错误并不少见。)在实际的操作之中,教会假借“以神为本”信仰之名,架空信众正常生命活动,转而以有形教会为中心,并无本质区别,并在一定程度的上使有形教会以专制体制的存在方式而压制了教会活力,破坏了教会的自然的生态系统。

5.片面化的政治言论很可能引人误入歧途
笔者所在教会激烈抨击国家政策,然而仔细审视,笔者认为这种言论并无建设性可言。首先信众并没有办法去考证和识别一些信息的真伪,再加分辨信息的意识淡薄,很可能造成信众盲从而产生一系列难以想象的后果。再者,即或相关政策存在与基督教信仰有冲突的地方,也不应该进行煽动信众愤懑情绪的不负责行为,这很大程度上会抹黑基督教信徒在非基督教人士心目中的形象。

6.反对公立教育无神论教育的做法太片面
为了信仰的缘故而进行护教的行为的本无可厚非,但笔者认为,直接将基督教子女从公立学校孤立出来的做法有失得当。教会鼓励信众在家做家庭教育,但是有些家长很难承担这样的任务,教会也承担不了相应问题的解决。基督教教育基础设施经费、师资、社会认可程度(办学质量)都是要考虑的问题。如果一个意象和口号经不起推敲也没有妥善的实施办法,就不应该要求信众付诸行动。

对于以上问题,既是多方面诱因促成的结果,也是很多问题的症结所在。具体原因可总体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信众信仰基础薄弱,自身素质低下,而教会也缺乏相对有能力的带领人;
2.很多理论和方法还停留在纸面上,没有与实际情况相结合;
3.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意向而盲目构建圣约群体,用集体主义阉割独立个体的完整性,而逐渐演变成一种破坏行为;
4.对于理性过于推崇,忽视信众情感需求和生活需要。教会带领人缺乏美感摧残人性的理性要求和教导,脱离真善美,不是基督徒生命果子的表现;
5.陷入狭隘的逻辑怪圈,将归正运动喊成不具备实质内涵的霸道口号,令人反感。

四、中国城市教会发展回顾与展望

回望教会历史发展历程,教会总是一轮复兴之后又会有新一轮的逼迫或者其他患难。有形的教会和有形的国度在历史的沿革中渐次凋零,但基督徒却越来越多,基督的国度却不断得到扩展。继续推进历代圣徒所承接的基督的大使命,传讲基督的盛名,仍是我们在经历各种波折,仍能借着恩典不断前行的动力。

沿着之前所走过的路继续前行,教会当务之急是要着眼于信众个体的建立,使信仰能够更好的与生活实际相结合,使信仰能够建立起信徒健康活泼、结满带着基督馨香的果子,才是教会给这个社会最好的贡献。如果撇开这一点,那么进行各种各样的事工都会沦为草木禾秸的工作。当人们把圣经话语的教导放在第一位而着眼于教会的建立的同时,也要注意避免陷入使教规教义成为破坏信众真实生命的教条主义;在进行系统完备神学教导的同时,也要避免知识的简单灌输而不注意与生活实际的相结合;在推行令人振奋的宏伟意象意象的同时,切忌因没有妥善预备而把意向搁置为一句啼笑皆非的口号;在教会内部建立起带领人和信众可以平等交流的机制,在肯定的基础上提出建设性建议,避免纷争带来的伤害和苦毒,笔者认为,这都应是改革宗教会当下所要考虑的内容。

一个完整意向的实施,必须具备一定规模、达成共识的共同体。教会为了福音的缘故与世界分别为圣,但却不能跨过有形以物质作为基础而运行的自然律。教会不应该把一些生活准则提升到触犯上帝的道德律上,强行加以限制而割断信徒追求更为富裕的生活或者在社会上追求成就。这些东西可能使信徒陷入试探,却不能因噎废食。生活处境本来就是为上帝所使用造就信徒的支架,故意刨去信徒真实生活处境显然违背上帝本来心意。所以教会应该鼓励信徒在社会上取得成就,在真实的生活当中来操练敬虔,荣神益人,为教会持久有效的影响打下坚实基础。

一个伟大的宣教时代背后也必有一个强国在后作为支撑。当一个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实力都得以崛起的时候才能对外输出有效的影响力。那么纠正当今教会存在的不健康现象和梳理中国未来发展之道路必须是同时进行的两条主线。民国时期借助基督文明改变国家命运的命题应该被重新拾起,除了历史所遗留下来的不同意识形态之争和文化撕裂,中国国力的考量和日后所要谋求的发展方式,都是当下基督徒所要面临的课题。

以下是笔者进来所思考的几个主题,简单陈列以供交流:
“改革宗在欧美何以走向没落”、
“当今工商社会的文化组成基因”、
“美与正义的切合点”、
“希腊哲学在感性和理性中间地带的形而上追求”
“文化产业化的必要性及其进路”
“文化沙龙与文化沙龙实际可操作性”
“教育的实质与当今教会可操作教育模式的探索”



参考文献:[1].苏文峰中国教会历史网路课程

      [2].罗伯特.马理逊简历. 名人简历[2015-5-9]

      [3].李提摩太百度词条

      [4].伊天原《宣教时代与帝国格局》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