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基督徒心声:亲爱的,到哪里去找生命的意义呢?

作者: 自由撰稿人 汪霞姊妹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6年11月22日 10:36 |

圣经学者威廉.巴克莱 (William Barclay 1907-1978)曾说过: 人的一生中有两个最重要的日子: 第一个是我们出生的那天,第二是我们发现生命有意义的时候。 这话实在不错, 如果一个人真的能明白了他出生来到这个世界上是带着神赋予的使命和托付时。 我想这个人的生命就会发生天大的改变。 因为明白了上帝在人身上的计划时,这会让人活的更有意义,也更能经历在地上就如同在天上的生活。

庄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哀莫大于心死意思是在这世上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情沮丧, 意志消沉到不能自拔。我们有没有想过什么事情会让我们的心思,情感,意志跌落到谷底不能自救。 我相信每个人对这个问题都有自己的答案,因为我们的角色,地位,身份,性别,年纪,文化,教育,以及信仰都不尽相同。有些人会因为爱人的背叛而沮丧,有些人会因为朋友,家人的离弃而意志消沉,有些人会因为一直坚信的理念破裂而一蹶不振。 无论是哪一种情形, 我们不难发现一个相同的规律,那就是一直支撑他们好好活着的动力和目标没有了。我们都知道人活着没有动力和目标是很危险的,因为这会让我们对生活产生怀疑,对生命失去盼望。试想当我们对生活和生命都失去盼望时,这会带给我们什么呢? 那就是绝对的自我否定,认为我们生命的存留是没有意义的, 也许我们会寻求死亡,认为只有死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但是,我们的生命真的只是这样子吗?我们的生命真的只有通过他人和外在的肯定和支持才会有意义吗?我们又应该怎样看待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呢?我发现在我周围的人,又时也包括我自己,总喜欢为我们周围发生的事情去赋予一个意义,好像如果我们不这样做,我们的生命就莫名的没有安全感。 孩子成绩不好是因为不好好读书,爸妈经常为孩子而吵架是因为孩子不听话,子女反驳爸妈的话是因为他们不孝顺,丈夫有外遇是因为妻子太麻烦,员工罢工是因为老板太无良, 等等。 有没有觉得这些话很熟悉,这就是我们生活的写照。我们总是喜欢给自己身边的人事物下一个我们自己可以接受的意义。 这是为什么呢?根据威廉-格拉瑟(美国心理学家,现实疗法的创始人)的选择理论,人总喜欢选择相信一些对自己有利的意义以帮助自己更好的掌控外界的世界,以致可以更好的满足自己内心的需要,这个需要也许是为了生存,也许是为了爱与被爱,也许是为了内心的自我成就感,也许是为了自由的言论,也许是为了快乐。总而言之,人为了生存下去或者更好的生活,就会不断地赋予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一个自己可以接受的意思。

我知道人的每一个行为(包括思想和情感)总是带着目的和意义的, 为的就是要满足自己内心的需要。但是如果有一天你发现你所注意的事情和你想象的样子有很大的差别, 你赋予给事情的意义和其真正的目的并没有关系, 你并不知道你所看见的真正意义时,你是否愿意放弃认为你知道的真正意义。就像有一天你发现孩子成绩不好不是因为不好好读书,而是这个小孩有读写障碍,就算再怎么好好读,也不能达到父母老师所期待的;爸妈经常为孩子的事情而吵架,不是因为孩子不听话,而是因为他们之间感情的破裂;子女反驳爸妈不是因为他们不孝顺,只是他们有了自己的思想和看见;丈夫有外遇不是因为妻子太麻烦,而是自己不能控制肉体的邪情私欲;员工罢工不是因为老板太无良,只是因为员工太贪得无厌,等等。这些例子只是想让我们意识到这个世界上,我们所能真正确定的事情太少,也就是说我们自己赋予事情的意义也就不一定是正确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说,人类所能掌握的,尚不及全部知识中的百分之一。假如我们只有全部知识中百分之一的知识,神是否有可能存在于另外那百分之九十九的知识中呢?可见一个人的头脑是有限的,要作出世界无神这种绝对的声称是不可能的事。 因为他必须先拥有全部知识后才能这样作。我知道很多人不愿相信这世上有一位真神是因为他们觉得相信上帝未必能或者认为根本不能解决他们心里的,身体的,以及灵魂的需要。但是,亲爱的朋友们,你们要不要试试看,放弃你们自己认为知道的上帝。换一个姿态,谦卑的来到他的面前,用他自己的话,也就是圣经,来明白他真正的品质和特征。我知道这样做,刚开始也许会对自己不能掌控的世界感到不安,焦躁,和愤怒,但是当我们按着真理的本相去赋予意义时,你会惊艳自己的选择。

是的,父神,谢谢你创造我们,你造我们在这世上有你美好的计划和旨意。而这旨意你已经接着圣经和圣灵启示了世人。求父神帮助我们谦卑来到你的面前,因为你说敬畏你是智慧的开端,认识你便是聪明 (箴言910),让我们都能选择做一个智慧聪明的人,在你里面寻找生命真正的意义, 阿门。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