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10日
微信

清华女自费十余万调研《中国食品安全档案》 盼唤起人一点点敬畏之心

作者: 楚恒安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5年03月11日 08:57 |

酝酿近两年,清华大学学生陈巧玲及其团队的调研作品《中国食品安全档案》近期在吉林大学出版社出版。书中搜集了近年来爆发的一系列食品安全问题的相关新闻报道和学术研究报告,以档案辑录的方式呈现给公众。

陈巧玲说,“每一章节都有因为食品安全问题致病致残甚至致死的案例,不少受害者都是孩子,希望所有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能够唤起人们的一点点敬畏之心吧。”

据新京报报道,2011年,陈巧玲在清华和同学创办了一个创业项目,做的是餐饮,由此开始关注这方面的话题。后来,陈巧玲开始自费调研写书,目标是唤起民众和政府部门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因为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食”字。

为丰富资料,陈巧玲近两年来走访了多地农场、批发市场、超市、食品企业与大小作坊,核实调查。在这个过程中,她看见了很多匪夷所思的事情,比如将大便水用水过滤、加入腐猪肉发酵、再用剧毒农药杀死发酵过程中长出的驱虫—以此得到用来浸泡臭豆腐的酵乳。

渐渐地,陈巧玲意识到这不只是食品安全问题,而是对人类的基本底线和尊严的践踏。同时,很清楚目前的工作不可能立竿见影地解决问题,“但希望这份记录让人们了解危险在哪里,以及我们的时代发生了什么。”

清华大学前陈吉宁校长在一次做演讲时跟学生说要心存敬畏、坚守良知,陈巧玲觉得食品安全领域之所以出现这么多的问题,恰恰是这部分缺失了。书里面内容每一章节都有因为食品安全问题致病致残甚至致死的案例,不少受害者都是孩子,她希望所有这些触目惊心的事实,能够唤起人们的一点点敬畏之心。

与上周柴静发布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有很多相似之处,《中国食品安全档案》调研关注的也是民生,而且也是自费。据陈巧玲透露,出书大概花不到5万块钱,前期的调研费用自己大概花了十几万,主要来源是自己工作的积蓄和家人的部分支持。

食品安全问题涉及多方面的原因,其中一个就是人们失去对于生命的敬畏,失去了良知,任由自己没有原则没有底线的损害别人的生命健康以此获得更多利润。与之相反,陈巧玲、柴静等人所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承担了本可不必承担的责任,放下自己的利益和时间来为更多的人谋求更加健康的生活环境。今天这个时代需要更多这样的人们。

另外,陈巧玲谈到调研过程中最大的触动是一些老板反映,在自己所在的行业,老老实实地做事、做产品,结果还不如那些掺假作恶的企业生存得好,别人都用假的你不用,你的东西价格就高,就没销路。

面对世上的恶,很多人们无力面对,似乎只能随波逐流。有很多学者像陈巧玲一样,意识到人们需要拥有对于生命的敬畏之心,需要保守良知,但却没有指出敬畏之心从何而来。人心渴望正义,希望恶得到惩罚,善得到传扬。但是当看到的是恶人更加兴旺,义人反倒衰亡,很多人不再相信这个世界有公义,一切都陷入了相对化当中,没有什么是绝对要去遵守的法。

但并不是所有人都在这样生活,这个世界还是有一群人,他们也许并不是基督徒但是却像基督徒一样,相信有一位将来来审判万人的,他将照着个人的行为审判每一个人。所以,在生活中,拥有敬畏之心的人们会努力去持守正义,不是为恶所胜,反是以善胜恶。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