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6日
微信

著名专家谈现代化之忧思:没有基督教就没有近代科学

作者: 文佳音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3年10月30日 00:40 |

“我们中国人由于文化传统中既没有科学也没有宗教,因此对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存在不少误解,最大的误解就是科学与宗教是永恒的敌人。”——吴国盛

月初陆续颁发的诺贝尔文学奖,让中国大众的眼光又聚焦到科技创新上。中国科学家是否到了获奖临门一脚的时候?什么样的科研才是真正有价值的?近日,据长江网信息,现任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吴国盛接受了媒体的采访,畅谈了自己对中国现代化的忧思:没有基督教就没有近代科学。

忧思之一:学术趋势实用化、应景化

吴国盛感叹中国现在的学术越来越应景化、实用化、计划化。现代的高考录取中,越来越多的高分考生远离了基础科学的研究领域,更多地投入会计学、金融学、工商管理等学科。而在一些高校,数学、量子物理、天体物理、分析化学等基础学科需要靠调剂,才能招满学生。

吴国盛说:“越来越实用化的求学倾向,也是世界性的趋势,欧美大学也是类似。一个自由的社会应该人尽其才,每一个人应该忠实于自己内心的判断:我究竟长于什么?我究竟对哪个学科有真正的兴趣?成功的人生首先基于对自己兴趣的寻找、确定、坚持。”

针对今年中国无缘诺贝尔奖,吴国盛说中国科学的研究工作还需要不断耕耘。他说:“我比较倾向于相信,自由选择的课题、通过坚持不懈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努力,是最有希望攀上科学顶峰的,而那种计划学术、实用学术、应景学术,都比较困难。”

忧思之二:科学与宗教之间的误解

吴国盛指出,中国现代人对科学和宗教之间存在着误解。现在社会上很多人在讨论中国人的科学素养、科学精神,认为"科学救国"、"科学万能",另一方面,宗教、迷信的东西也很流行。他指出:“我们中国人由于文化传统中既没有科学也没有宗教,因此对科学与宗教的关系存在不少误解,最大的误解就是科学与宗教是永恒的敌人。”

吴国盛说,实际上,在历史上,科学与宗教的关系有过多种不同的样式。在希腊时期,宗教与科学相安无事。……到了中世纪,基督教与希腊思想相结合,应该说进行了一次伟大的和解和联姻。他认为:没有基督教,就没有近代科学。

吴国盛谈伦人是怎么样的一个存在时说道:“……人是一种非常复杂的东西,他在实验室里可能很理性、很实证、很量化,但是他在恋爱时就未必如此。这种貌似对立其实是因为我们自己的误解。我们总以为人有且只有一种存在方式,但是,人太丰富太复杂了。”

忧思之三:现代城市病 人居环境恶化

吴国盛曾著作了一本名为《城市的命运》的书,他在书中写道:“庞大的群居人口不是城市的本质。人们向往城市,因为那里寄托着最美好的生活想象。”但是,现代的城市,让人们想到的第一反应不是美好,而是雾霾、污染、有毒食品、拥塞的交通、冷漠的人际关系、人越来越空虚孤独……

吴国盛说,因着交往技术的提高,信息流通的速度和数量提高了,但是并不能增加有效信息。但由于这种技术放大了交往行为的某一方面,使得交往的意义反而受制于交往技术本身。交往技术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增加了数量,但不一定增加了有效信息,很可能增加的都是垃圾信息,甚至很多时候两人坐在一起还是各自低头玩自己的手机。

但我们人类并不是很有经验来处理虚拟交往,而且虚拟交往一旦支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会使我们丧失肉身的沉重感,丧失对生命的本真感受。我相信,早晚有一天,人们会提出“无手机日”,就像提出“无电视日”“无车日”一样。

吴国盛,男,1964年生,湖北省武穴市人。现任北京大学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传播与科学教育专业委员会主任。曾出版《反思科学》、《让科学回归人文》、《现代化之忧思》等著作。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