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婚姻治疗师程光辉谈人际关系:17个界限不清的表现(下)

作者: 童新媛 | 来源:基督时报 | 2013年08月22日 00:45 |

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在上帝面前需要为自己负责任。即使在最亲密的关系中,人们也需要界限。婚姻治疗师程光辉在今年发布的一篇博文中,分享了关于17个界限不清的表现,鼓励人们了解人与人之间,特别是亲密关系之间的界限,帮助更多人划清人际界限,建立更健康的亲密关系,以下为后9条。(婚姻治疗师程光辉谈人际关系:17个界限不清的表现(上))

9、重感情

人际界线不清的人非常重感情。对他们来说,事实是什么样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对方心里是怎么想的,是不是爱我。两个人在一起磕磕碰碰、吵吵闹闹,一点儿也不开心,但是,因为“我爱你”,就舍不得分开。现实地讲,这样的“爱”已经没有意义,它给人带来的只是伤害。但是,他们宁愿承受现实的痛苦和伤害,也不愿意放下虚幻的爱。

有人说: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其实,在战场、官场、情场和日常生活中,这句话也是适用的。但是,人际界线不清的人就会把爱恨情仇想象成永恒的东西。他们不只是人际界线不清,连时间界线也不清,过去、现在、将来不分。他们希望时间不变、天人合一。究其原因,还是害怕分离,不愿与心爱的人分开。他们用虚幻的感情麻醉自己,在精神上模糊人际界线。

10、强调意义

对有些人来讲,对方做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为什么这样做,他的动机是什么,这样做有什么意义。认为只要有爱,怎么伤害都没关系。这是无视事实的表现,是歪曲事实,是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

11、“过程阐释”

雅罗姆把人与人之间的交谈分为两个层面:内容阐释和过程阐释。内容阐释就是就事论事,过程阐释就是谈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分析当事人的动机。

一般的人际沟通是很忌讳过程阐释的,因为这样做很容易把交谈变成窥探、揣摩、指责和人身攻击,而心理咨询以过程阐释为重点,但是任何人如果在日常人际交往中使用过程阐释,就是人际界线不清。当然,亲人、知心朋友、闺密是可以过程阐释的,因为他们的人际界线本来就是不清的。

12、窥探隐私

朋友之间应该分享秘密,不分享秘密、不谈自己的感受、不暴露自己的想法,就算不上真正的好朋友。但是,如果是一般关系,窥探别人的隐私就不合适了。有的人特别喜欢窥探别人的隐私,这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

13、过度暴露

同样,跟关系一般的人分享秘密、谈自己的感受、暴露自己的想法,也是人际界线不清的表现。

14、侵犯隐私

过程阐释、窥探隐私、过度暴露都属于侵犯隐私,这打破了人际界线,闯入了别人的私人领地,侵犯了别人的心理空间。这方面的表现有很多,例如衣着过分暴露、穿着睡衣会客、借别人的衣服穿、用别人的牙刷、进入别人的卧室、使用别人的卫生间、翻别人的抽屉、看别人的日记、查别人的电话记录等等。

15、道听途说

人际界线不清的人容易受暗示,别人说什么不理智地分析,盲目接受。不但自己接受,还可能迫不及待地向别人传播。于是,未经证实的消息就传播开来了,就可能成为流言蜚语。人言可畏,就是因为人际界线不清。

16、忠诚和猜忌

忠诚于某人,就是把自己当成别人的一部分,忠诚于别人是人际界限不清,其实,自己是自己,别人是别人。人际界线不清的时候,人们也会要求对方对自己忠诚,这种情况在朋友和恋人之间非常普遍。要求对方对自己忠诚,就是把对方当成自己的一部分,把对方彻底占有。如果对方不忠诚,就是自己的损失,是对自己的背叛,因此非常担心对方不忠诚,想方设法检验对方的忠诚度,严重的就表现为猜忌。

猜忌很容易转变成窥探和侵犯隐私。

怀疑和相信表面上是相反的,但都属于人际界线不清。人际界线清楚的人尊重事实,不会无端地相信某个人,也不会无端地怀疑别人。对他们来说,别人的意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实际效果。

17、纠正

人际界线不清的人往往以为自己比当事人更了解当事人。当别人产生某种想法、出现某种情绪变化、想做某件事的时候,他会告诉对方,对方的想法、情绪和行为是错的,不应该这样,应该那样。这显然是把自己的感受投射到当事人的身上,他错误地以为当事人和他是一样的人,结果发现其实自己和他实际上不一样,于是就认为对方错了。同时,他又很关心当事人,希望当事人别犯错误,于是就纠正他。原因有两点,第一,这样的人以为每个人的心理活动都是一样的;第二,他认为自己要为对方负责,想拯救对方。这是双重的人际界线不清。

这样的纠正对当事人非常有害。人际界线不清、暗示性高的人会接受别人的纠正,把自己的真实想法、感受和意图压抑掉。这种“纠正”其实不是拯救,而是控制。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