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23日
微信

旅美学者临风成都藉“弗洛伊德和鲁益师”对比无神论与有神论

作者: 秦思宇 | 来源:基督時報 | 2010年09月27日 17:28 |

当代文化的冲突,在很大程度上是信仰的冲突,世界观和人生观的冲突。作为信仰者,我们如何认识当代纷繁复杂的冲突现象呢?



 

据成都三一书房博客讯,9月24日,旅美学者、《海外校园》杂志著名专栏作家临风做客三一书房,从弗洛伊德和鲁益师说起,讲述了在当代文化中有神论和无神论的冲突和影响,以及这种冲突如何影响大众文化和现代人的思维模式。



 

他从达维德的油画《苏格拉底之死》谈起,说:“没有思考过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理清了“信仰”和“文化”的含义,并提出:信仰是文化内部的现象,所以冲突不是存在于信仰与文化之间,也不存在于知识与信仰之间,而是存在于信仰和信仰之间。



 

临风比较了弗洛伊德和鲁益师的信仰体系,并向听众们展现了历史上信仰的冲突与磨合以及当代文化中的信仰冲突。



 

临风对弗洛伊德和鲁益师的思想一直深有研究,他曾在2003年的《海外校园》杂志上发表过一篇专门探讨和对比二人的世界观和信仰的文章,他在文章中概括,“世界观指导我们私人的,社交的,和政治的生活面。它影响着我们对自己的看法,我们与人相处之道,我们处理困境的方式,我们人生的目的,我们做事的动机,和我们的价值观。”



 

弗洛伊德的世界观



 

弗洛伊德是一个狂热的唯物论者。他把这世界清楚地分作两等人,一等是主张无神的,他称之为具有“科学的世界观”,是合乎科学的。另一等人是主张有神的,他称之为具有“宗教的世界观”(或作“灵性的世界观”),是不合乎科学的,但他的一位好友提醒他,无神论本身也是一种信仰。他认为对上帝的信仰是一种逃避,一种幻想,源于儿童期对一个完美化的父亲(的渴望,只有心智低下的人才会有宗教信仰,人类应该长大了!可以说,廿世纪世界的世俗化受到他的思想的很大影响。



 

鲁益师的世界观



 

鲁益师在《荣耀的分量》一书中曾说,“我相信基督教就好像我相信太阳已经升起,并不仅仅是因?我看到了它,乃是因?,从它我得以看见其它的一切。”



 

他认为,圣经告知人们,世界充满了绝望与痛苦。这观点并非人们所乐意接受。要接受这样的观点,人首先得承认,自己遭遇了很大的困难,承认自己违反了道德律,需要被原谅,并恢复和好。



 

而达到这一步,人又得首先承认,真有一个道德律,而且后面有一个赋予这律的力量存在。人还得承认,自己违反了那个律,把自己与那个力量放在对立的位置上了。



 

只有当人感到完全无助,体会到自己的贫乏与不足,和上帝的圣洁、伟大时,人才能够了解圣经所说的。虽然圣经的信息能够安慰人心,但它的起点并不是安慰,而是人的狼狈、不安。而且,若是不经过狼狈,就没法真正达到安慰。



 

他认为,安慰是没有办法追求的。人们若是追寻真理,他们或许能够得到安慰。但是如果人们寻找安慰,他们既找不到安慰,也找不到真理。



 

鲁益师还认为,想要活出基督教的世界观,是会痛苦的。要我们把经年累月以自我为中心的个人意志交付出去,是很痛苦的,就像是一种死亡,这不会是人们的愿望。



 

如果在我内心有一种欲望,是这个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没法满足的,一个可能的解释就是,我是借着另一个世界而造的。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乐趣都不能满足我,并不就证明整个宇宙是一个骗局。或许,这世界的乐趣原本不在满足我们,乃是为了要刺激我们去追求那实体。所以,我们应该一方面感激那现世的,知道那是实体的影子,一方面要羡慕那将来的实体本身。



 

在讲座的最后,临风说,独立思考与信仰上帝其实是不冲突的。况且,独立思考的独立性到底有多少,又有多少成分是人云亦云,或是受到群众和舆论的压力,都是值得探讨的。

立场声明

基督时报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基督时报保持中立。欢迎个人浏览转载,其他公众平台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版权声明

凡本网来源标注是“基督时报”的文章权归基督时报所有。未经基督时报授权,任何印刷性书籍刊物、公共网站、电子刊物不得转载或引用本网图文。欢迎个体读者转载或分享于您个人的博客、微博、微信及其他社交媒体,但请务必清楚标明出处、作者与链接地址(URL)。其他公共微博、微信公众号等公共平台如需转载引用,请通过电子邮件(jidushibao@gmail.com)、电话 (021-6224 3972) ‬或微博(http://weibo.com/cnchristiantimes),微信(ChTimes)联络我们,得到授权方可转载或做其他使用。